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法律法规
联系我们
江苏省钢铁行业协会
协会地址 : 南京市御道街58-2号 明御大厦703室
咨询热线 : 025-84490768、84487588
协会传真 : 025-84487588、84490768
江苏省“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

2022-07-07 10:46:15

来源:省工信厅

浏览4179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也是江苏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构建中高端供给体系,推动数字化全面转型,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时期。为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加速推动5G、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赋能江苏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根据《关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

“十三五”期间,全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坚持系统布局、示范引领和模式创新,积极推进两化融合创新发展,持续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2020年末,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63.2,连续六年保持全国第一。

(一)发展基础

企业数字化水平逐步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主动性日益增强,逐步形成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引领战略转型、组织变革、管理创新的新机制。全省共推动25000余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遴选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2055家,通过贯标评定企业2564家;围绕核心业务上云、数据和设备上云、基于“数据+模型”的创新应用等方向推动30万家企业上云,重点打造7366家星级上云企业;积极推进智能制造,分行业开展智能车间示范推广,累计建成1307个示范智能车间。2020年末,全省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7.1%,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58.0%,均居全国第一。

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全省“宽带、融合、泛在、共享、安全”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整体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全省产业园区光纤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00G,光网城市基本建成;累计建成5G基站7.1万座,各设区市主城区基本实现全覆盖;电信运营企业完成无线网络、固定宽带网络、大型数据中心及相关系统的IPv6升级。“1+1+40+N”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架构不断完善,建成二级节点数量14个,累计标识注册量超过20亿。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超过26万架,一批云计算、超算中心投入运营。工业信息安全保障“一网一池一平台”一期工程建成,初步实现对全省联网工业控制设备与系统、工业互联网平台风险隐患的安全监测和态势感知。

工业互联网发展步伐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稳步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探索的关键抓手。在国内率先制定发布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建设指南,打造95家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培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样板;面向工程机械、新型电力装备、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建设86个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国内首个第三方工业APP汇聚平台,汇聚全国1762个工业APP(江苏1528个),供需对接、应用推广、统计监测等功能逐步完善。全国两化融合暨工业互联网平台大会、全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大会、工业信息安全技能大赛等活动成功举办;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取得积极成效。2020年末,全省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约占全国的12%。

融合发展模式持续创新。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深化应用,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创新模式和新型业态。全省累计签约5G融合应用项目达1100个,在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领域开展创新场景应用;人工智能在工业机器视觉智能检测系统、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快速应用;区块链技术在金融、政务、物流、大数据、信息安全等领域应用加速,应用生态逐步构建;涌现出30家龙头企业建设的国际国内领先的行业B2B重点平台,大宗商品类综合交易平台达25个,全省工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到75.3%,位居全国第一。

创新载体建设初见成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等国家级信息通信领域核心智库机构在省内设立分支机构,聚焦不同领域支撑江苏省两化融合创新发展。南京、苏州建成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体验中心,东南大学与紫金山实验室、常州天正建成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无锡红豆、江苏电力建成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推广中心。全省创建16个省“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和5个重点培育基地,推进“平台+园区”联动发展。车联网先导区、工业大数据应用示范区、区域大数据开放共享与应用试验区、“数动未来”等专项建设和行动取得显著成效。

(二)存在问题

“十三五”期间,全省两化深度融合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短板和问题。一是企业仍面临“综合集成”跨越困境。全省制造企业设计、制造、采购、销售等核心业务环节的数字化基础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但跨部门、跨业务环节的数据集成共享水平仍有待提升,企业内部管控一体化程度和跨企业协同的能力尚待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之间衔接依然不够顺畅。二是自主可控的融合发展技术供给能力不足。全省信息技术服务商数量众多,但具有核心技术、能力,有行业知名度的领军型服务商相对较少,自主可控的软硬件供给能力有待提升,一体化、整体性的解决方案服务供给能力依然不足,工业软件、信息物理系统(CPS)等融合支撑和行业解决方案有待发展壮大。三是高效协同的融合发展生态体系尚不完善。全省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联动发展的机制尚不完善,促进技术、产品、安全、应用良性互动的机制尚不健全,亟待在科技创新、财税金融、人才培育等领域的改革创新中加大支持力度,充分激发企业的主体作用与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四是工业互联网领军企业培育亟待加强。全省工业互联网领域优秀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但领头雁、排头兵型企业总体上发展质量、影响能力等都与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拥有核心技术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领军企业较少。

(三)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建设制造强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两化深度融合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颠覆式创新和跨界融合为两化融合带来新机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创新最活跃、交叉最密集、渗透性最强的领域,体系架构、产品形态及发展模式深度变革,极大激发信息技术向制造业融合渗透的创新活力和应用潜力。目前,江苏前沿新材料、物联网、核心信息技术等14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加速集聚,制造业供给能力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快速攀升;机械、纺织、汽车等领域与信息技术交叉融合,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网络化协同等新模式新业态加速突破,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迎来新机遇。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内需潜力激发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两化融合提出新需求。激发庞大的内需潜力并建立与需求相匹配的高端供给体系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大力发展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制造、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以及智能新产品等融合发展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拉动消费新需求;持续深化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环节的集成应用,推动制造业由价值链低端向高附加值两端延伸,打造形成中高端供给体系,全面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型制造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赋予两化融合新使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目前,江苏重点制造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科技和产业创新亟待突破,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有待提升。江苏需要深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激发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活力和应用潜能,构建软件定义、数据驱动、平台支撑、服务增值、智能主导的新型制造体系;加快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的泛在连接、柔性配置和社会化共享,构建柔性、灵活、稳定、安全的产业链供应链;加快传统工业模式向绿色制造转型,推进节能减排、绿色发展与安全生产,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紧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为突破,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升级、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数字产业培育壮大,全面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速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坚实基础,实现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全面跨越。

(二)基本原则

统筹协调,融合发展。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加强省有关部门和市、县(区)协作共同推进企业两化融合,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在发展理念、技术创新、产业生态体系构建等方面全面融合。强化区域协同发展,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形成协调发展新格局。

夯实基础,创新驱动。持续完善产学研用创新机制,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渗透性、带动性强的优势,激发数据驱动潜能,利用互联网创新理念、创新要素、创新体系,带动制造业技术、产品、模式、机制创新。

供需匹配,生态共建。畅通信息技术供给侧和需求侧信息渠道,强化供需精准对接,坚持资源共享、就地配套,推动高效沟通,推进成果转化。加强产业链全面布局,整合优质资源,形成整体合力,繁荣两化融合创新生态。

分类施策,与时俱进。针对不同区域、行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基础、进程差异,形成分业施策、分类推进体系。充分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坚持开源开放的发展理念,利用国内外创新要素和市场资源,创新合作方式、拓展合作领域,形成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省信息化和工业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制造业全面数字化转型的“6+3+1”布局推进步伐明显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软硬件核心系统供给能力、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工业互联网赋能、数字化转型服务商、新模式领军企业培树六大任务全面实施,30条优势产业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一网一池一平台”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多方参与、互利共赢的融合发展生态不断完善。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到70左右。

——企业数字化转型整体进程明显加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普遍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及自评估自诊断,全省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企业累计超5000家。自主可控的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成套装备、智能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智能制造系统性解决方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加速,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大幅提升,新型业务模式、商业模式和产业形态加速演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能。

——融合发展基础升级稳步推进。5G、标识解析、大数据中心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服务产业园区和企业两化融合创新发展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5G及高品质宽带基本实现“企企通”。全省累计建成5G基站25.5万座,重点行业广泛应用;建成二级节点数量达到40个以上,累计标识注册量超过300亿,形成省内大数据中心、边缘数据中心梯次布局,构建算力规模与数字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新型数据中心发展格局,人工智能、区块链产业化应用基础不断夯实。

——工业互联网赋能水平全面提升。工业互联网重点平台服务企业能力普遍提升,“十四五”期间重点平台接入企业数、APP数、设备数实现翻番。5G、智能传感、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广泛应用,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全省争取累计推动40万家企业上云,打造10000家星级上云企业,200个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实现重点产业链工业互联网平台全面覆盖,基本形成“一行业一重点平台一标杆工厂”的格局。大力培育创新能力强、行业影响大的示范平台、领军企业,促进创新资源和服务在线化、平台化,实现共享水平显著提升,不断催生新的增长点。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建成工业信息安全保障“一网一池一平台”,实现对全省联网工业控制设备与系统、工业互联网平台风险隐患的安全监测和态势感知。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监测预警全覆盖,重点领域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能力明显增强,信息化装备的安全可控水平明显提高,培育100个优秀工业信息安全产品和解决方案,打造10个信息安全产业基地和工业互联网安全应用示范基地。

——融合发展生态体系持续优化。多方参与、互利共赢的两化融合创新发展生态基本形成,全省重点产业集群、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水平和产业链主要业务信息协同共享水平显著提升,建成一批数字化水平较高的产业集群和一批工业互联网创新服务平台、应用服务平台,打造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应用服务良好的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资金链、服务链融合发展生态。 

表1  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两化深度融合发展主要预期性指标

00.png 

三、主要任务

(一)夯实两化融合创新发展基础

一是推进企业内外网络建设升级。支持电信运营商、网络建设服务商、云服务商等利用5G、边缘计算、窄带物联网(NB-IoT)、软件定义网络(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FV)、时间敏感网络(TSN)和天基地基配合组网等技术,加快部署“低延时、高可靠、广覆盖”的信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加快推进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规模部署,深化推进互联网高带宽专线提速降费,降低企业专线接入和云服务成本。支持制造业企业对工业现场“哑设备”进行互联能力改造,支撑多元工业数据采集,推进企业内外网的IP化、扁平化、柔性化改造升级,构建“内外协同、灵活高效、安全可靠”的工厂内外网络,实现生产设备的广泛互联和数据互通。

二是推进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和应用。加快国家工业互联网顶级灾备及服务托管中心、工业互联网递归解析节点、重点行业节点建设与推广服务,进一步加大地址、频谱、标识等工业互联网解析体系的关键性基础资源保障力度,建成兼容开放、服务全国的标识解析服务体系,推动技术融合创新,提升数据综合服务能力。深化标识在设计、生产、服务等环节的应用,推动标识解析体系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APP等融合发展,加快解析服务在各行业的创新应用。

三是推进工业大数据创新发展。推进工业基础数据库建设,组织开展工业数据资源调查,依托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数据库,利用重点领域统计数据和监测数据,在重点行业建设省级数据资源库。加快推进省级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建设,构建工业大数据采集、汇聚、流通、分析、应用的价值闭环,加速数据要素高效流动,驱动制造资源优化配置,构建跨区域、跨行业的工业大数据支撑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布局合理、边云协同、云网融合的算力基础设施体系架构。

(二)提升两化融合技术及服务供给能力

一是加快工业技术软件化。推进智能设计与仿真、生产控制经营管理与市场服务等工业软件核心技术突破,分行业、分领域推进工业技术、原理、工艺、经验等工业知识的软件化,加快传统工业软件集成应用、云化迁移和迭代,形成覆盖工业全流程的微服务资源池。打造一批经济价值高、推广作用强的行业通用工业APP,面向特定领域、特定场景个性化需求,培育一批企业专用工业APP,支持开源社区、开发者社区建设,发展工业APP商店,促进工业APP推广应用。推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制造执行系统(MES)等产品研发、经营管理和生产管控类工业软件在中小企业的推广使用。

01.png

02.png

03.png 

二是加快基础硬件技术及产品研发。加快高灵敏数字化智能传感器、模组、网关、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变频器、伺服控制器、自动化生产设备、工业机器人等基础硬件研发。构建融合发展先导产业自给自足供应链条,鼓励通讯芯片、工控芯片、传感芯片等电子元器件技术攻关和规模化生产,加大国产硬件产品的推广力度,通过规模化应用提升硬件产品的就绪度和成熟度。鼓励企业加快生产装置及生产线智能化改造,普及推广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分布式控制(DCS)、先进过程控制(APC)等自动化技术和边缘计算系统,推广新型智能装备。

 04.png

05.png 

三是加快系统解决方案研发与应用推广。围绕协同研发、精益生产、智能运维、产业链协同等新需求,支持重点企业、服务商研发推广集产品研发、生产管控、经营管理于一体的系统解决方案,提升解决方案在不同场景的灵活部署和综合集成能力,持续提升重点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进融合发展解决方案测试验证和应用推广,加大软硬件技术创新应用推广力度,形成市场服务资源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机制,促进解决方案资源要素的聚集、共享和开放。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开放先进技术、应用场景,将数字化转型经验转化为标准化解决方案向行业企业辐射推广。

(三)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水平

一是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大力推动跨行业和跨领域的综合型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重点行业和区域的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特定技术领域的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与发展,建立覆盖全省重点产业集群、优势产业链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支持以开源模式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进一步拓展平台发展生态,培育应用场景。建立健全工业互联网安全监督检查、风险评估、信息共享和通报、应急处置、数据保护等法规制度和工作机制。支持省内重点产业园区创建“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

 06.png 

二是深化平台赋能与服务。坚持分业施策、需求牵引和场景驱动,推动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汇聚行业资源、工业APP,开发企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快速提升平台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发挥平台+智能化生产优势,提升企业设备、产线、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形成具有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推进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间深化合作,促进平台产品及服务推广协作,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适配性、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试验验证,推动平台功能不断完善。支持工业互联网企业牵头组织数据集成、平台管理、开发工具、微服务框架、建模分析等关键技术攻关,提升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孪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兴前沿技术集成应用及推广服务能力,提高平台赋能水平。

三是推进“5G+工业互联网”创新与应用。聚焦全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重点行业,组织重点企业、基础电信企业、设备商等紧密合作,推动“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从视觉检测、远程运维、无人巡检、安全监控等生产外围环节向辅助装配、精准操控等核心环节延伸,培育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应用场景,打造一批网络建设、应用创新的标杆和样板,拓展工业互联网发展空间。开展“5G+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和行业测试床建设,为行业企业提供咨询设计、人才培训、测试验证和评估评测等技术支撑。探索“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推广路径,构建建设、应用、商业和盈利模式。

(四)培育融合发展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

一是大力发展新型智能产品。推动信息技术和行业技术的融合创新与产业化,支持制造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联合攻关,促进人工智能、5G、先进传感和云计算等技术的深度集成应用,培育工业级智能硬件、智能机器人、智能船舶、无人机、智能可穿戴设备和智能家居等新型智能装备和产品。支持发展基于智能装备和产品的场景化应用,加快在工业、能源、交通、医疗、教育等重点行业领域应用推广,服务支撑产业数字化转型。

二是大力推广融合发展新模式。深化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引导企业基于平台打通设计与制造、消费与生产、管理与服务之间的数据流,培育面向特定行业的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个性化定制(C2M)、智能化制造等新模式。在石油化工、冶金钢铁、建材、能源等行业,推进生产过程全流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生产管控;在电子信息、消费品、装备制造等行业,推进“超高清视频+5G+AI+VR”融合创新应用,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在工业可视化、缺陷检测、产品组装定位引导、机器人巡检等行业典型场景的创新应用。支持开展基于消费数据的用户需求挖掘、产品研发、智能生产和数据增值等服务创新,在开源平台、能力共享、供应链协同与金融等典型场景中,大力推广零工经济、共享制造、现代供应链、工业电子商务、产业链金融等新业态,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升级需求,促进企业生产方式、企业形态、商业模式发生变革。

 07.png 

三是大力推进绿色制造与安全应用。加快绿色制造体系数字化,引导企业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资源能源和污染物全过程动态监测、精准控制和优化管理,推进清洁能源利用,高耗能设备节能改造等,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在重点行业推广“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管控模式,加快安全生产要素的网络化连接、平台化汇聚和智能化分析,鼓励分行业开发安全生产模型库、工具集,推进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和经验的软件化沉淀,引导工业企业加快构建安全生产快速感知、全面监测、超前预警、联动处置、系统评估的新型能力体系。

(五)加速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

一是提升企业两化融合发展管理能力。构建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监测机制,鼓励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结合行业特点和发展阶段,加强分级分类引导,全面推动企业提升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质量管理等生产经营数字化融合应用能力。加快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在重点领域和优势产业全覆盖,引导企业通过贯标推进生产方式创新、管理模式变革和商业模式转型,推进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升级版试点示范与分级贯标评定。

08.png

二是提升企业数据管理贯通能力。提升数据资源治理能力,完善工业大数据共享机制,开展工业大数据权属确定、价值评估、资源交换、效益共享、纠纷协商等机制研究,完善多级联动的工业大数据服务支撑体系,促进工业数据的自由流转、高效汇聚和集成应用。提升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引导企业提升数据规范管理和开发利用水平,加强工业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开展企业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DCMM),提高数据资源质量,提升企业数据驱动的协同研发、柔性生产和精益管理能力。鼓励企业为员工开展数据应用和相关工具使用培训,提升企业内部整体数据分析和使用效率和水平。

09.png 

三是提升构建数字化产业链能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升级,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全产业链协同转型,推动产业链由“链式”向“网状”转变,增强自适应、自修复能力,提升产业链弹性和韧性。推动重点产业链骨干企业推行数字化交付,促进上下游企业数字化交付协作,全渠道、全链路供需调配和精准对接。充分发挥省工业互联网平台在产业链的要素保障、研发设计、产能共享、品牌营销、市场拓展、金融服务、协同合作等方面的赋能作用,全面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竞争力,培育数字化产业生态。强化供应链协作能力,支持超级虚拟工厂建设,以数据供应链引领物流链、资金链,促进产业链高效协同,助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四是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新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广度和深度,深化新兴技术与平台集成应用;持续加快工业设备和业务系统上云上平台,推动行业龙头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等核心业务系统云化改造,打造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和C2M数字工厂,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业务系统云端迁移。支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云服务商研发针对不同行业中小企业的需求场景,开发成本较低、部署较快、使用便捷的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提升数字化转型服务能力,促进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全面促进数字化工具普及率、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率提升。

10.png 

(六)加强产才融合与产融创新

一是推动产才融合。重点加强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落地建设,鼓励省内有关院校开展信息通信技术及两化融合领域“新工科”专业建设,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健全人才评价机制,推进特色化、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实训基地等载体建设。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紧缺人才需求,支持多层次的工业互联网培训,加大对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提升数字化思维,坚定数字化转型信念,熟悉数字化商业模式,持续领导推进数字化变革。鼓励校企合作以产业需求为原则开展联合办学,下沉典型行业应用场景,培育融合发展急需人才,重点培养制造业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核心技术开发、重大工程管理等方面的领军人才。

二是深化产融创新。创新金融服务模式,鼓励制造企业、平台企业与金融机构加强数据共享和业务协作,创新基于生产运营实时数据的企业征信机制和动产融资模式,引导资本市场加大对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投资力度。鼓励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技术与金融行业相互协作,搭建具有产业引领性的市场化产融对接服务平台,通过开展智能匹配、智能征信、智能风险评估、资金追踪等服务,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三是提升制造业“双创”水平。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服务制造业“双创”的多层次服务平台,加快研发、制造、管理、商务、物流、孵化等创新创业资源数字化改造、在线化汇聚和平台化共享,引导制造企业基于平台利用全社会资源要素开展创新活动。支持建设制造业“双创”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制造业“双创”技术转移中心和人才培训中心,面向创业创新团队提供基础技术、项目孵化、信贷融资、人才培训等综合服务,培育形成低门槛、广覆盖、有活力的“双创”服务生态系统。

四、重大工程

(一)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程

开展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工作。围绕50条重点产业链和30条优势产业链,组织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建设涵盖基本属性、融合现状、优势能力、转型需求的企业融合发展画像,编制区域、行业两化融合数据地图,形成对13个设区市、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产业园区、重点企业的融合发展监测体系。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升级版试点示范工作。组织各市开展标准宣贯交流,引导企业按照新型能力分级建设和价值效益分阶段跃升要求,分级分类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和评定,聚焦冶金、机械、纺织服装、电力、石化、建材、船舶、装备制造、信息技术、工业自动化等行业推进贯标升级版试点示范。完善两化融合贯标咨询市场化服务生态。针对贯标新理论、新体系、新标准、新方法、新服务,结合样板企业贯标实践,定期组织贯标服务机构业务培训、加强知识赋能,为本地企业分级分类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服务内容,自研形成分级分类贯标工具方法、解决方案、服务模式和服务机制等,不断提升我省贯标升级版服务团队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两化融合基础设施升级工程

加快新型信息通信基础建设。组织实施5G和高品质宽带“企企通”工程,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内外网络改造,为“通园区、进企业、入车间、联设备”夯实基础,促进全省5G网络完善覆盖,推动5G网络建设与行业应用相结合,保证5G网络满足行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支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南京)灾备及托管服务中心和工业互联网递归节点建设,推进节点对接和运营服务,鼓励和支持医药、食品、汽车等零部件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加快扩大全省标识注册规模、标识解析量和创新应用深度。开展企业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工作。加强《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DCMM)宣贯,开展企业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以标准引导企业加快全业务流程数字化,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贯通,形成数据驱动的协同设计、柔性生产、精益管理、智能运维能力。开展产业特色基地建设。做好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工业互联网)和省“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的培育,支持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围绕自身资源禀赋、产业特点,培育工业互联网技术、产业、应用和服务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加快打造形成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产业集聚区。推进数字智慧园区建设。面向全面感知、泛在联接、主动服务和智能进化的园区建设新需求,引导和支持各地将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纳入产业园区建设和改造内容,建设一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未来智慧园区。

(三)融合发展核心技术突破工程

开展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5G、工业互联网等企业数字化转型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发展路线图,加强关键技术产业和垂直领域关联产业的龙头企业培育和相关企业的分类引导,定期对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进行征集和分析,梳理攻关项目,组织重点企业、科研院所联合攻关,推进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孪生、电子元器件、基础软件等融合发展关键技术产业补短板、锻长板。建设核心技术产业创新发展载体。支持重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建设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和共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国产工业软件创新中心、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平台)、数字化转型双创平台,持续打造江苏工业APP汇聚平台,培育第三方工业APP应用商店品牌。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和商业应用。优化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与应用体系,增加技术研发人员的自主权,拓展融合发展关键技术的应用场景,推进技术成果转移与产业化应用。

(四)工业互联网载体提档升级工程

加快国家级平台与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南京、苏州、常州等地国家级应用创新体验中心、推广中心及区域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推广,搭建线上线下结合的技术创新与验证、应用推广与服务环境,促进平台供需精准对接和协同创新。推进国家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江苏分院、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江苏分中心建设,推动工业大数据采集、整理、分析、应用等环节产品研发。推动省级重点平台的培育和提档升级。聚焦企业数字化转型基础好、骨干企业带动效应强的重点地区和行业,持续深化双跨级、区域级、行业级、企业级和供应链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加快提高平台服务覆盖面,提升平台应用服务水平,加速生产方式和产业形态创新变革。推进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建设。联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等专业机构开展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咨询诊断、项目考察等工作,围绕生产制造全产业链、生产全流程、产品全生命周期、资产全要素优化管控,持续完善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建设指南,培育一批行业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C2M数字工厂,加快形成“一行业一标杆工厂”。加快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持续优化省星级上云企业建设指南,围绕核心业务上云、数据和设备上云、基于“数据+模型”的创新应用等3个重点方向创建一批星级上云企业;鼓励各市通过“定向云券”等方式降低企业上云门槛和成本,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推动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推进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每年制定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工作要点,通过联合开展工业互联网技术攻关、平台对接、企业合作、标准共享、落地共建、大会大赛等专项行动(活动),加强地区主管部门和企业间的交流协作,推动长三角工业互联网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五)融合解决方案应用对接工程

建设融合发展解决方案资源池。联合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等专业机构围绕协同研发、精益生产、智能运维、产业链协同、数字化供应链管理等领域,分行业、分环节培育研发一批行业级融合发展解决方案,形成行业解决方案资源池,提升解决方案在不同场景的灵活部署和综合集成能力。组织开展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应用推广。围绕“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区块链、扩展现实(XR)和数据中心”等深度融合需求,分行业、分模式和分领域遴选优秀解决方案和系统服务商,开展两化融合进县(区)、园区活动,加速新模式新业态落地推广。组织“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平台和企业进园区、入企业,提升重点园区、企业安全生产感知、监测、预警和处置能力。持续推进强链拓市行动。支持重点工业电商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与品牌商、省内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完善供应链,提升供应链数据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推进供应链金融、工业超市、工业信用、区块链等创新应用,推动供应链重构升级。依托共享制造平台推进设计研发、物流仓储、数据分析、设备维保等企业共性环节的服务资源整合和解决方案应用推广,实现网络化的协同设计、协同生产、协同服务。组织重点企业咨询诊断。面向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需求,评估企业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现状,帮助企业明确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研究制定战略规划和行动方案,支撑企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和新型能力打造。

(六)工业互联网领军企业培育工程

推进工业互联网龙头骨干企业发展壮大。重点面向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等产业领域,实施工业互联网领军企业培育计划。支持我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技术产品升级和服务能力提升,鼓励探索形成成熟商业模式,加快推进平台在制造业企业推广应用;促进工业互联网重点企业业态模式创新,深化市场和经营合作,推进实施企业兼并重组并发展壮大,工业互联网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领跑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深入组织开展工业互联网独角兽、准独角兽、瞪羚企业培育工作,支持发展质态好、带动效应强的工业互联网企业上市,积极培育工业互联网产业链“链主”企业。培养一批工业互联网领军人才。推动省内高校设立工业互联网专业学科,试点建设工业互联网学院(研究院、实训基地),建立跨学科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加大力度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工业互联网专业人才;通过省“双创计划”和“333”等人才工程,大力引进工业互联网“卡脖子”领域和“高精尖缺”领军人才和人才团队;持续组织省科技企业家和重点企业负责人开展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培训。深化工业互联网产融合作。完善产业与金融合作机制,推进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在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加强与重点市(县、区)、重点集群、重点平台、重点企业的精准对接。鼓励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设立工业互联网产业基金、投资信托计划或投资基金,助力工业互联网重点企业加快发展。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积极做好省重点工业互联网企业上市培育辅导推荐,不断扩大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的投融资规模。

(七)工业信息安全保障强化工程

构建一体化网络安全保障体系。以“强化顶层设计,做好监管支撑工作”为目标,不断强化安全技术手段建设,升级完善平台系统功能,建成覆盖电信网、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等网络基础设施的“省、市、企业”三级网络和数据安全监管技术支撑平台。完善工业信息安全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工业互联网安全监督检查、风险评估、信息共享和通报、应急处置、数据保护等法规制度和工作机制,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引导企业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和内部管控制度,探索实施工业互联网安全企业分类分级管理。加强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保护。推进省级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信息共享与应急服务平台、重点领域工业信息安全监测平台建设,推进工控系统、实时数据库等核心软件国产化替代,培育工业信息安全防护星级企业。大力发展工业信息安全产业。打造资源汇聚、要素共享的工业信息安全产业“双创”环境和孵化基地,培育一批工业信息安全龙头企业,加快突破主机防护、网络防护、威胁检测等“外置安全”的防护技术,带动信息安全产业链供应链整体提升。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的省工业互联网推进工作专班的牵头和协调作用,加大与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通管局等部门的工作协作,在重要政策、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和行动计划等方面协同推进。加强省、市、县(区)联动与产学研用合作,共同实施两化融合贯标、标杆工厂、平台培育、企业上云、工业APP推广和工控安全等行动计划。加强规划宣贯和落实情况的跟踪评估,鼓励各设区市结合实际,科学制定专项规划和行动计划,确保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和工程的落地实施。

(二)强化政策支持

发挥省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研究制定加快推动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政策意见,加大对网络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和平台体系、解决方案服务商、信息安全和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各地政府投资基金与社会资本合作,加大对两化融合优秀企业和服务商的投资,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登录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鼓励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与工业互联网企业合作推出创新金融服务和融资产品。推动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工业互联网等各类试点示范、工业互联网创新体验与服务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等在我省布局,培树一批国家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的江苏样板。

(三)加强人才集聚

面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工业软件、工业信息安全等重点领域,依托和支持省内高校研究院、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重点企业,加大国际一流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力度,广泛吸引“顶尖型”人才和团队。落实“新工科”建设部署,研究编制推进工业互联网产才融合发展工作方案,建设和提升一批产才融合创新平台和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领域的专业(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壮大复合“工匠型”队伍。联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南京信息管理学院、省企业信息化协会等持续开展省科技企业家、省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培育等培训,培育苏商“领军型”人物。

(四)优化发展环境

支持南京、常州和苏州等地举办世界工业与能源互联网暨工业装备博览会、全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大会、全国工业互联网技能大赛、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发展大会,在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国际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交易博览会等活动期间举办工业互联网主题论坛、展会和智造大赛,打造两化深度融合的江苏品牌。组织和推动各设区市深入开展工业互联网环省行、区县行活动,持续解读两化融合相关政策,广泛宣传推广两化融合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新经验和新成果,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