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8日

星期六

科学技术
联系我们
江苏省钢铁行业协会
协会地址 : 南京市御道街58-2号 明御大厦703室
咨询热线 : 025-84490768、84487588
协会传真 : 025-84487588、84490768
鞍钢鲅鱼圈2号高炉取消中心加焦实践

2022-08-22 09:35:17

来源:钢铁

浏览3027

王宝海  赵立军  姜彦兵  龚继斌  李伟伟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摘  要:鞍钢鱼鱼圈2号高炉中修更换铜冷却壁后,为提高煤气利用率、降低高炉燃料比,开展了取消中心加焦布料制度的实践。通过先调整中心加焦挡位,初步形成了“平台+漏斗”的布料模式,之后再缩小中心漏斗、降低矿焦角位差和综合调整矿焦角位差等手段,2号高炉成功取消了中心加焦,炉况稳定顺行,煤气利用率提高到50%以上,燃料比下降到502kg/t。

关键词:大型高炉  中心加焦  煤气利用率  燃料比


鞍钢站鱼圈2号高炉(4038m3)于2009年4月26日点火送风,投产后一直采用中心加焦的装料制度,顺行状态良好。2014年之后,随着原燃料质量下降,冷却壁破损逐渐加重,煤气利用率逐渐下降,燃料比逐渐上升,并且由于铜冷却壁破损严重,于2016年4月25日降料线中修,更换7~11带铜冷却壁。中修投产后,从第一批料开始,尝试突破多年来的传统理念,改变原来的装料制度,开展取消中心加焦布料实践。


1  中修前布料制度

1991年9月,鞍钢首次在11号高炉(2580m3)开展中心加焦试验,初始中心加焦1圈,中心加焦量为7.7%,之后中心加焦增加到3圈,中心加焦量为25%。试验结果发现,炉顶煤气CO2提高1%、日产量增加74t、燃料比下降5kg/t;高炉休风观测炉顶料面发现,料面中心有直径约为1m圆形凸起部分,凸起部分煤气火较大,说明中心气流活跃[1-2]。从此,鞍钢高炉均采用中心加焦技术,而且中心加焦逐渐增大到5~6圈,中心加焦量增加到30%以上。


为充分发挥无料钟布料优势,准确确定布料溜槽倾角,在2号高炉开炉装料过程中,采用激光料面测试技术,根据料流轨迹测量结果,修订布料溜槽各挡位倾角(见表1)。

b7414858675b62e9fec20a6de0512416.png

2号高炉自投产以来,一直采用中心加焦,加焦挡位维持12°不变,加焦量在20%~35%,其目的是通过加大中心加焦量改善料柱块状带和软熔带的透气性,同时加快中心死料柱置换速度,改善炉缸料柱的透液性,形成中心发展的倒V型软熔带,提高高炉稳定性。2号高炉基本布料矩阵为C1098761(122225)O109876(44322)OS109876(44322),料线为1.6m,炉况基本稳定,但煤气利用率始终偏低,基本在44.8%~46.0%;燃料比也一直偏高,最低仅达到524kg/t(见表2),而且随着原燃料条件逐渐下降,高炉燃料比逐渐攀升,风量也出现萎缩(见表3),产量逐年下降。

e3ac144d558739b95850136264f39d15.png

798f9d3b097c77ef75b9d768dc7bdf4d.png

2  取消中心加焦的进程

2014年之后,随着钢铁市场行情的变化,2号高炉逐步压缩产能,并且迫于成本压力,增大低价低质原燃料的用量,造成原燃料质量大幅度下降。同时,自2014年7月开始,2号高炉炉腰和炉身下部铜冷却壁水管出现破损,随着冷却壁破损程度的加剧,高炉技术经济指标更加恶化。依据高炉气流变化,对布料批重、料线、布料矩阵、布料次序等多次进行调整,保证了炉况基本稳定顺行。


但是到2016年,2号高炉铜冷却壁总破损率达到27%,其中第8段铜冷却壁破损率更是达到81%,休风率大幅增加,顺行稳定性恶化,燃料比急剧升高,被迫于4月25日降料线中修,整体更换炉腹到炉身下部所有铜冷却壁。


2号高炉中修开炉后,考虑到目前中心加焦布料模式在高炉中心形成无矿区过大,高温煤气不与矿石接触,造成热交换效率降低,煤气利用率变差[3-5]。借鉴其他钢铁企业取消中心加焦的成功经验,计划调整布料制度,逐渐形成“平台+漏斗”的布料模式,提高煤气利用率,降低高炉燃料比。


2.1  调整中心加焦挡位

考虑到在高炉生产中取消中心加焦,会对原中心发展型的高炉煤气流分布造成很大影响,为此,利用中修开炉的机会,在2号高炉重新装料时就取消中心加焦。

2016年5月11日2号高炉开炉装料时,装料布料矩阵把原有中心焦炭挡位12°平移到24.5°,即由第1挡位移至第3挡位,同时增加边沿焦炭圈数,把第10挡位焦炭由原来的布1圈改为布3圈;第10挡位和第9挡位矿石由原来的布4圈改为布3圈,适当疏通边沿,矿焦角位差由9.5降至2.3°,具体布料制度为C1098763(332223)O109876(33222)OS109876(33222)。


由于开炉恢复初期炉喉温度比较高,边沿气流不稳定,改变布料制度后,效果不佳,至风口全部打开、恢复全风量以后,煤气流分布逐渐稳定,初步形成了“平台+漏斗”的料面形状,高炉顺行状态良好,改变布料制度取得初步效果。


2.2  缩小中心漏斗

开炉恢复过程中,2号高炉炉喉温度均高,气流控制不住,考虑到矿焦平台角差2.3°过小,容易造成平台偏窄。因此,于5月15日改变布料制度,把布料挡位扩至5挡,第5挡位矿焦均布2圈,同时加宽矿石和焦炭平台宽度;同时将矿焦角位差降至1.96°,缩小漏斗面积,抑制中心气流,采用的布料制度为C10987653(3322223)O1098765(332222)OS1098765(332222)。


在2号高炉稳定顺行有保证后,逐步减少第三挡位的焦炭,5月19日减至2.5圈,5月27日减至2圈,进一步降低矿焦角位差到1.50°。


通过调整,虽然炉喉温度圆周方向不均匀、不稳定,但是平均炉顶温度逐渐下降,煤气利用率升高且稳定在47%左右,燃料比下降到520kg/t,达到开炉以来最好的水平,取消中心加焦实践取得成效。


2.3  降低矿焦角位差

(1)2016年6月调整过程。为进一步提高煤气利用率,减少中心焦炭量,抑制中心气流。6月上旬逐步将第3挡焦炭向第4挡移动,矿焦角位差进一步降至1.29°,取消小粒度矿石第5挡位布料,布料制度为C10987654(3322222)O1098765(332222)OS109876(44222)至此,取消中心加焦的布料矩阵基本形成,高炉进入稳定期,利用系数逐步上升,燃料比进一步降低。


中心加焦由第3挡位向第4挡位移动后,煤气流分布没有得到太大改变,高炉顺行能保证,煤气利用率略有升高,但炉喉温度仍不稳定。从6月中、下旬开始,进一步微调布料矩阵,寻找边沿和中心气流的相互平衡的布料制度,主要调整方向为进一步缩小矿焦角位差,以矿焦角位差为0调整目标。将矿焦角位差降至1.12°,同时将第4挡位焦炭减少到1.5圈。


随着矿焦角位差的减小,高炉煤气利用率逐步升高达到50%左右,燃料比稳定在520kg/t,高炉顺行情况良好,全月无休风或减风。但炉喉温度仍不稳定,圆周方向分布不均,同时炉身水温差开始上升,由月初的2.5℃上升至3.5℃。高炉仍存在焦炭负荷较轻、不接受风温、煤比较低等问题需要解决。


(2)2016年7月调整过程。为进一步降低矿焦角位差,7月初尝试继续减少中心焦炭量,减去第4挡位焦炭,将矿焦角位差降低到0.25左右。但实践效果并不好,中心焦炭减少后,中心气流明显受阻,炉身水温差急剧上升,由4℃上升至7℃,高炉顺行也出现波动,7月8日和13日,发生风压冒尖、悬料事故。为了保证高炉基本顺行,第4挡位焦炭又恢复到2圈,将矿焦角位差也调回1.0°左右。


经过讨论决定本着继续疏松边沿的指导思想调整布料矩阵,增加第9挡位焦炭圈数,由原3圈增加到4圈,并逐步缩小角位差到0.64。


由于布料制度调整过于频繁,整个7月高炉顺行稳定情况较差,炉身水温差波动大,基本在5~7℃,出现几次边沿管道和崩料,减风率增加到3.21%,但高炉煤气利用率基本能够稳定在50%左右,燃料比降至510kg/t。


(3)2016年8月调整过程。8月高炉的调整思路是进一步疏通边沿,逐步缩小矿焦角位差,角位差最小降至0.19°,增加第10挡位焦炭圈数,由原来的3圈增加到4圈,相应地减少第10挡位矿石圈数,由原来的3圈减少到2圈。调整后取得了一定效果,高炉4点炉喉温度曲线集中且下行,炉顶温度也有所下降,炉身水温差逐步稳定,炉体热负荷逐步稳定,壁体温度不再波动。


通过逐步扩大矿批的方式,保证焦层厚度,逐步加重焦炭负荷到5.16。高炉顺行情况稳定,冶炼强度提高,利用系数稳定在2.0以上,煤气利用率上升至50.7%且比较稳定,燃料比下降至502kg/t。


(4)2016年9月调整过程。9月上旬开始,2号高炉炉身水温差再度上升,基本在5~7℃之间波动,最高时甚至上升到10℃。为稳定炉身水温差,又对布料制度重新调整,寻找边沿和中心两道气流相互平衡。采取先疏通边沿后疏通中心的调整思路,共计调整布料矩阵25次,但效果均不明显,边沿煤气流仍然分布不均,炉身水温差仍高位波动,导致气流不稳,高炉顺行波动。


因此,先将矿焦角差降至0.04°,第4挡位焦炭由2圈减少到1圈,目的是疏松边沿气流,并将焦炭负荷降至4.9;由于效果不明显,之后将矿焦角差增加到0.67°,第4挡位焦炭又恢复到2圈,目的是适当发展中心气流,又没有取得效果;又重新将矿焦角位差持续向0·调整,虽然高炉不接受热量的问题有所改善,但煤气利用率下降到48.1%,燃料比有所升高;边沿气流仍不稳定,高炉不接受风压和压差,易出边沿管道、水温差波动,严重影响高炉的顺行和铁水质量。同时,由于长时间风压维持下限,鼓风动能不足,以及炉温不足,炉底中心温度持续下降,炉缸活跃程度大幅降低。


2.4  综合调整矿焦角位差

鉴于矿焦角位差对改善煤气流分布的重要性,综合分析9月所采取的仅通过调整第4挡位焦炭布料圈数、调整第10挡位和第9挡位矿石、焦炭布料圈数等措施,高炉生产效果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的情况,制定以下操作方针:一是高炉下部操作以吹活炉缸为主;二是布料制度以适当疏通中心,增强中心气流为主。


根据中修时对炉顶料面形状的观察,料面稍呈“M”型,表明布料溜槽倾角偏小,因此,首先调整所有挡位溜槽的倾角,第2到第11各挡位溜槽倾角各增加0.4°,第1挡位保持不变,调整前后的溜槽倾角见表4。

ae93658dfc2d6e82e061e0116da622bd.png

布料制度调整为第10挡位到第5挡位矿石和焦炭比例保持一致,最内挡位焦炭选择第4挡位和第3挡位,分别布2圈和1圈焦炭,矿焦角位差增加到1.54°,具体布料制度为C33322210332220533322通过调整布料矩阵,将焦炭向中心转移,以疏通中心气流,矿焦角位差逐渐增大。中心气流逐步变强,高炉稳定性有所增强,水温差波动逐步减小。高炉减风率大幅降低。边沿气流得到控制,炉身水温差逐步下降,煤气利用率又上升至50%左右,高炉长期稳定顺行。


3  结语

鲅鱼圈2号高炉取消中心加焦实践,经历7个多月的时间,基本上实现了“宽平台+深漏斗”的布料模式,过程艰难、代价沉重,但是最终取得了成效,也积累了布料制度调整的经验。


(1)虽然2号高炉顺行产生了波动,但是煤气利用率大幅度地提高,在原燃料质量下降前提下,燃料比低于历史最好水平,为降低生铁成本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本次取消中心加焦实践过程中,每次炉况波动均与原燃料质量有关,尤其是干焦比例下降、混匀料变堆阶段,炉况波动最为明显。因此,在原燃料质量下降、风量萎缩阶段,不宜取消中心加焦,保证原燃料优质和稳定是取消中心加焦的必要条件。


(3)取消中心加焦需要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每一步布料制度调整都要有足够的观察时间,待气流变化稳定后再进行下一步动作,避免调整过程中出现反复。


4  参考文献

[1]  高光春.鞍钢11号高炉开炉实践[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92:169-184.

[2] 车玉满,郭天永,孙鹏,等.高炉中心加焦实验及技术分析[J].鞍钢技术,2016(1):1-5.

[3]  许钦伸.马钢B高炉中心气流不足和炉缸堆积原因的分析[J].钢铁研究,2013,41(5):46-48.

[4]  刘莎莎,周检平,马富.中心加焦技术在首钢迁钢3号高炉上的应用[J].冶金自动化,2012(S1):362-364.

[5]  付文亮,马辉,吴昊.安钢2800m3高炉减少中心加焦冶炼实践[J].冶金丛刊,2014(3):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