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公共服务
联系我们
江苏省钢铁行业协会
协会地址 : 南京市御道街58-2号 明御大厦703室
咨询热线 : 025-84490768、84487588
协会传真 : 025-84487588、84490768
如何提升产业标准化水平

2022-04-08 17:24:28

来源:经济日报

浏览1079

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2021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从国家制度层面明确了标准化工作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战略任务和保障措施等内容。提升产业标准化水平,是其部署的七大任务之一。

标准化迎来全面提升期

Q1

标准化对产业发展有何影响?应从哪些方面提升标准化水平以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标准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乃至综合实力的强弱,先进、科学的标准体系已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一是标准化有利于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水平。标准作为战略性创新资源,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转化载体,成为创新成果产业化、市场化应用的桥梁,进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是标准化有利于增强产业稳定性。标准能够有效避免技术层面的安全风险,提高运行层面的操作效率,降低经济层面的生产成本,进而获得产业发展的最佳秩序,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三是标准化有利于促进产业相互融通。标准能够在产业链上中下游配套协作、产业间融合发展中起到润滑剂作用,提高产业自主性和可控性。四是标准化有利于推动产业国际化发展。通过采用国际标准、参与制定国际标准等方式,推动中外标准协调兼容,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有助于我国产品和服务进入国际市场,提高产业国际影响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标准化事业发展迎来全面提升期。截至2021年底,我国已发布国家标准4.1万余项,行业标准7.6万余项,地方标准5.4万余项,公开的团体标准3.3万余项,企业标准超过215万项,形成了覆盖农业、工业、服务业各领域的标准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比如,在农业标准化方面,发布实施3700余项国家标准,进一步加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建设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600多个,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工业标准化方面,大力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以及新材料标准领航行动计划,发布实施16000多项有关国家标准,积极推进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与化解产能过剩标准支撑工程等重点工作,发布实施350余项节能国家标准,110余项能耗限额国家标准。


在服务业标准化方面,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日渐完善,发布实施国家标准近4000项,覆盖金融、商务、物流、快递、旅游、文化、体育、养老、家政等诸多领域,对规范服务业发展,提升服务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深度发展,特别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新兴、交叉和融合等领域标准化工作还存在不少空白。与此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对产业标准国际化也提出新要求。


下一步,应该从服务国家宏观调控目标和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求出发,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中关于产业标准化工作的部署,以标准化水平提升,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具体有以下四个重要方面,一是要同步部署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与产业推广。健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的紧密互动机制,将标准研制嵌入科技研发全过程,加快新技术产业化步伐。二是要全面提升产业标准化水平。启动并有序推进高端装备制造标准化强基工程,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标准化助力重点产业稳链工程,以及新型基础设施标准化专项行动等重大工程和行动,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三是要以标准化助力培育我国产业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聚焦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交流合作,加大采用国际标准力度,大力推进中外标准互认,构建与国际标准兼容的标准体系。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产学研联动的国际标准化工作机制,支持企业、社会团体、科研机构等参与各类国际性专业标准组织活动。四是要培养现代产业需要的标准化人才队伍。把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标准化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构建多层次标准化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培养一批研究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以及掌握技术和规则的复合型国际人才。


刘洪生(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管理司司长)


促进标准化开放发展


Q2

为推动构建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生态,应如何着力提升我国产业标准国际化水平?

推动产业标准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接,对推动我国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全面提升我国标准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产业竞争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标准国际化水平实现了国际标准由单一采用向采用与制定并重的历史性转变。一方面,我国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努力做到能采即采,全领域平均国际标准转化率超过75%。加快重点产业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等取得一定成效,截至2021年底,我国重点领域主要消费品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超过95%,我国有色金属、化工、重要消费品、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多个重要产业领域的国际标准转化率已超过90%。另一方面,积极向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提交国际标准提案,近5年提案平均增长率达到40%左右,成为国际标准提案最活跃的国家之一。


为进一步促进我国标准化开放发展,推动构建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生态,应从以下几方面积极开展工作。


一是推动国内国际产业标准化协同发展。以“三大工程、一个行动”(即实施高端装备制造标准化强基工程、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标准化助力重点产业稳链工程、新型基础设施标准化专项行动)为引领,加快建设具有自主特色、国内领先、与国际接轨的产业标准体系,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标准综合体。研制一批领先的国际标准,形成以标准与技术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新优势。推进我国产业在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等多学科交叉融合领域综合标准化工作,推动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项目同步提出、同步研制。


二是提升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进一步健全标准外文版管理机制,推动国家标准外文版同步制定,特别是面向重点贸易商品和国际产能合作,强化标准外文版有效供给。开展重点领域标准比对分析,加快国际标准转化和应用,大幅提高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到2025年实现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85%以上。


三是促进产业标准化广泛交流合作。健全国际化标准工作合作机制,统筹推进标准化与科技、产业和金融对外交流合作,持续深化相关领域国际标准化合作。积极参与ISO、IEC、国际电信联盟(ITU)等国际标准化组织活动,继续强化重点领域国际标准化工作。要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为契机,加快推动各成员国间的标准协调对接,支撑高水平自贸区建设。支持各地围绕产业集聚区搭建促进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平台,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各类国际性专业标准组织活动。


陈洪俊(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


充分释放市场主体标准化活力


Q3

应当如何充分释放市场主体标准化活力,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更多更好的标准?

近年来,随着我国标准化事业发展,标准化改革创新不断深入,我国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标准化活动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在信息技术领域,各类企业积极参与国际与国内标准化活动。在以ITU、ISO、IEC等为代表的国际标准化组织中,我国产业界的参与和贡献日益提升,产业界也因此获益良多。在这个过程中,标准化人才的涌现与成长也很显著,逐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熟悉标准化规则、精通业务的标准专家团队。


以华为为例,公司十分重视面向全球的标准化工作,并把标准化作为产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标准化是实现华为“以客户为中心”核心价值观不可缺少的能力之一。目前华为公司参与了全球标准、开源等各类组织数百个,累计提交标准提案超过65000篇,成为ITU、ISO、IEC、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欧洲电信标准学会(ETSI)、万维网联盟(W3C)等众多组织的重要贡献者,在部分组织中已成为领导者。


充分调动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标准活动化中的积极性,根本是要更好地将标准化工作与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市场应用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实现标准化工作由国内驱动向国内国际相互促进转变。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国际标准化工作。需不断密切与全球重要标准组织携手共进,大力推动“开放、公平、公正”的理念,努力维护健康的国际标准秩序。另外,要培育创建立足我国的国际性标准与产业组织,扎实做好服务于此类新创组织的团体标准制度建设与过程管理。建议国家加大力度支持产业界发起新创型国际性标准与产业组织,并把它们打造成真正的国际化标准平台,从而让产业界的标准化朋友圈不断扩大、人气兴旺。


二是用标准化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一方面,通过将标准化、产业化经验反向输入到早期创新中,有效降低方向偏差导致的创新失败与投资损失,减少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让更多企业与资本有能力、有意愿参与创新。另一方面,通过标准基本专利等保护机制,确保创新者合理稳定的利益回报,形成对社会有益的多赢机制,维护持久的创新驱动力。


三是要充分发挥标准化在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高质量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富有活力的产业生态来支撑。标准化通过协调市场活动,寻找合作伙伴,可有效助力产业生态的构建。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打破边界,加速开源与标准的协同创新。推动开源社区建立标准化机制,鼓励标准的开源实现,共筑开放产业生态;维护开源社区生态统一,共享共建,防止分裂和碎片化。另一方面要对标欧美等先进国家,采用数字化等高新技术不断革新标准化工作方式、提升标准化效率与质量、缩短标准制定周期。


罗忠(华为公司I3标准组织系统部部长、国际电信联盟第十六研究组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