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艳成
2025年1月份,焦煤、焦炭期价整体呈先抑后扬走势,价格重心小幅下移,主力连续合约价格月跌幅分别为2.2%、1.49%。
在现货端,1月份焦炭价格完成2轮调降,自2024年10月下旬以来累计下跌7轮,跌幅为350元/吨~385元/吨,近期已开始第8轮调降。焦煤方面,国内外焦煤价格继续呈不同程度下跌,跌幅为0元/吨~70元/吨不等。
从运行逻辑看,受春节假期因素影响,淡季需求压力进一步显现,下游补库力度一般、节奏偏缓,焦煤、焦炭整体呈现季节性累库,促使价格偏弱运行。
生产监管常态化,煤矿将陆续复产
1月中下旬煤矿陆续放假,多数煤矿在春节期间停产停工,煤产量整体下滑。截至1月底,全国523家炼焦煤矿开工率由90%降至50%左右,焦精煤日均产量降至46.9万吨,基本与去年春节假期前后水平相当。2024年第1季度,因山西省煤矿生产处于强监管状态,煤矿复产空间受到约束,精煤产量显著低于2023年同期;而今年煤矿生产已进入常态化监管,复产阻力不大,但需注意的是,当前供应端库存水平较去年高,可能会对煤矿复产节奏有一定影响。
美煤进口成本增加,
蒙煤、澳煤存进口增量预期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累计进口炼焦煤量达到1.22亿吨,同比增加2015万吨,增幅为19.7%,再创历史新高,进口依赖度提升至20.6%。近期国际贸易风险加剧,2025年我国自美国进口煤炭量预期下降。美国新一届政府执政后,关税计划预计会使国际贸易摩擦升级。对此,我国已开始进行反制,其中自2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煤炭加征15%关税,此前美炼焦煤进口适用3%的关税,现在则为18%。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自美国累计进口煤炭量为1213.11万吨,仅占总进口量的2.23%。其中,自美国进口炼焦煤1066.92万吨,占比为8.73%。总体来看,我国进口美国煤炭(下称美媒)关税提升,进口成本显著增加,将抑制国内进口意愿,进口量不排除回落至2022年、2023年的400万吨~600万吨水平,甚至回到2020年以前的100万吨~300万吨水平,后期需予以关注。
我国进口蒙古国煤炭(下称蒙煤)形势依然向好,2025年存在增量预期。春节假期期间,中蒙通关口岸短暂关闭,进入2月份已陆续恢复通关,因当前口岸监管区库存偏高,叠加下游拉运一般,目前通关量相对偏低,预计后期随着下游复工复产加快进度,需求正向拉动蒙煤通关量继续回升。另据了解,2025年蒙古国三大口岸的年度通关目标提升至8100万吨,较2024年增加1100万吨,可以弥补美煤进口的减量空间。
2023年澳大利亚煤炭(下称澳煤)进口恢复,2024年进口量显著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进口澳煤1036.8万吨,同比增加757.3万吨,增幅为270.9%,进口量再度回升到千万吨级别。澳煤价格整体回落后,性价比回升,后期来看,在进口美煤成本增加的影响下,国内可能会加大对澳煤的采购力度。
整体来看,关税政策变化可能会影响美国煤炭的流入,但蒙煤、澳煤则存在增量预期,可以补充美煤空缺。
焦化行业盈利一般,焦炭供应偏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焦炭总产量为4.86亿吨,同比微降0.72%,总体供应保持充盈。春节假期期间,焦化行业放假安排较少,基本维持正常生产水平,独立焦企平均产能利用率为73%左右。由于前期焦价连续多轮调降,焦化企业多数处于亏损状态,主动大幅提产的意愿不强。
钢企存提产空间,利好炉料需求
前期原材料端不断让利,目前钢铁市场基本维持5成的盈利面,2024年同期因钢企盈利不佳,春节假期后高炉开工率不增反降,影响焦炭等原料需求,导致“双焦”价格走弱。当前钢企保持正常开工,在即期有盈利的情况下,高炉开工率稳步提升,目前日均铁水产量为228.44万吨。
后期来看,今年春季需求有望好于去年,对原料价格存在一定支撑,一方面当前五大钢材品种总库存显著低于往年同期,另一方面高炉利润尚可,钢企具备提产空间,上半年原料的旺季需求仍值得期待。据相关机构调研,2月份有6座高炉计划检修,涉及产能约为4.05万吨/天;有12座高炉计划复产,涉及产能约为5.08万吨/天。若后期需求持续改善,春节后钢企复产加速,预计2月份日均铁水产量有望回升至229万吨左右。
焦煤结构性库存压力仍较大
目前“双焦”库存整体呈现假期前增库存、假期后去库存的规律性变化。在焦煤端,春节前煤矿、洗煤厂等焦煤供应端库存高企,同比增量明显,近期小幅去库存后仍保持偏高水平,后期随着煤矿陆续复产,继续去库存空间不大;焦化厂端焦煤库存保持低位,且2月、3月份通常以消化厂内原料库存为主。总体来看,焦煤依然存在供应端库存高、消费端库存低的结构性矛盾,短期内或难以改变。焦炭总体供需相对平衡,库存未见明显累积。
展望2025年春季,预计“双焦”呈现供需双增态势,焦煤依然受高库存拖累。目前焦煤、焦炭价格处于近几年低位水平,近期下跌趋势放缓,若后期需求继续回升,叠加全国两会向好预期刺激,“双焦”价格有望迎来阶段性反弹,但反弹空间有限,需关注煤矿及钢企提产节奏变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