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公共服务
联系我们
江苏省钢铁行业协会
协会地址 : 南京市御道街58-2号 明御大厦703室
咨询热线 : 025-84490768、84487588
协会传真 : 025-84487588、84490768
钢铁企业职业性危害因素与预防

2024-08-28 11:00:34

来源:冶金安全

浏览593


在钢铁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很多,长期以来始终威胁着劳动者的身心健康,经过积极治理,使职业危害现状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了,但是,在生产的环节中仍存在着很大的危害。


一、生产过程中职业性危害因素

(一)、炼铁生产中最主要的有害因素是高温、热辐射、一氧化碳等,若矿石中含有氟化物,则冶炼时还可有氟的污染。在旧式炼铁厂中,体力劳动强度较大,工伤事故较多(以烧伤为主)。现代化远距离操纵的大型炼铁厂,劳动条件较好,只有出铁、出渣、铸锭及管道漏气时才有可能受到上述有害因素的影响。通过出渣工艺和代替铁钎手工操作的技术改造降低了职业危害的影响,改善了作业环境。

(二)、炼钢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一氧化碳、高温及热辐射、噪声,其次是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氟化物、氟化氢、锰及其化合物、红外线等。

炼钢厂产生烟尘是炼钢生产过程中危害最大因素之一,大型企业中接尘工人占职工总数的39~43%,有的平炉炼钢厂高达70%左右。主要尘源是吹氧烟尘,其次是出钢、出渣、浇注、整脱模和混铁炉倾倒铁水作业,修炉、拆炉和修罐作业,使用压缩空气吹扫技术,会所引起二次扬尘。炼钢厂烟尘是含大量氧化铁粉和约20%游离二氧化硅,粒度绝大部分小于10微米的混合粉尘。其特点是量大,使用吹氧的电炉、平炉炼钢比不吹氧的烟尘量约大10~15倍。目前,治理较好的炼钢厂岗位粉尘浓度或降到10毫克/立方米左右,粉尘合格率可达70%以上。

二、职业危害在钢铁生产系统中的分类

钢铁企业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系统:冶炼系统、轧钢系统、热电系统、煤化工系统、物流输送系统、能源解质系统、检修及废弃物回收利用等生产辅助等系统、后勤保障系统等,其各系统产生职业危害因素的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一)、冶炼系统:岗位粉尘――矽尘、煤尘、石墨粉尘、石灰石粉尘、白云石粉尘、碳化硅粉尘、耐材尘(耐火纤维粉尘、粘土粉尘、氧化铝粉尘、陶土粉尘、硅藻土粉尘等)及其他粉尘(铁矿石、蛇纹石、氧化铁尘)等;化学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焦炉逸散气(苯可溶物、3,4-苯并芘)、氟化氢、焦油、沥青等;物理因素――噪声、高温、放射性同位素。

(二)、轧钢系统:岗位粉尘――矽尘、其他粉尘(混合粉尘、氧化铁尘)等;化学毒物――一氧化碳、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氧化锌、铬酸盐、苯系物、汽油、丙酮等;物理因素――噪声、高温、放射性同位素。

(三)、热电系统:岗位粉尘――煤尘;化学毒物――一氧化碳、氯气、盐酸、硫酸、氢氧化钠;物理因素――噪声、高温、放射性同位素。

(四)、煤化工系统:岗位粉尘――煤尘(沥青焦粉尘)、石灰石粉尘及其他粉尘(有机粉尘:萘、硫铵、古马隆树脂粉尘)等;化学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氰化物、硫酸、氨、苯系物、酚、萘、吡啶、焦油、沥青等;物理因素――噪声、高温、放射性同位素。

(五)、物流输送系统:岗位粉尘――矽尘、煤尘、石墨粉尘、石灰石粉尘、白云石粉尘、碳化硅粉尘、耐材尘及其他粉尘等;化学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氨、焦油、沥青等;物理因素――噪声、高温、振动等。

 (六)、能源解质系统:岗位粉尘――其他粉尘(水处理污泥、药剂等混合尘);化学毒物――一氧化碳、氯气、盐酸、硫酸、氢氧化钠等;物理因素――噪声、高温等。

(七)、检修及废弃物回收利用等生产辅助等系统:根据作业性质与作业地点(区域)可与上述6个系统内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中的某一项因素一致;设备制造、检修另增电焊尘、氧化锰、甲醛、紫外线。

(八)、后勤保障系统:岗位粉尘――煤尘、电焊尘其他粉尘(混合尘)等;化学毒物――一氧化碳、盐酸、氢氧化钠、汽油、苯系物、有机磷农药等;物理因素――噪声、高温、紫外线、放射性同位素等。

三 、钢铁企业的职业危害因素  

(一)、粉尘危害因素

1、粉尘的来源及分类

①、粉尘及粉尘来源:能够较长时间呈浮游状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叫粉尘。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粉尘叫生产性粉尘。按胶体化学的观点,粉尘是一种气溶胶,其分散介质是空气,分散相是固体微粒。

生产过程粉尘的主要来源:

(1)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或粉碎,如金属研磨、切削、钻孔、爆破、破碎、磨粉、农林产品加工等。

(2)物质加热时产生的蒸气在空气中凝结或被氧化所形成的尘粒,如金属熔炼,焊接、浇铸等。

(3)有机物质不完全燃烧所形成的微粒,如木材、油、煤类等燃烧时所产生的烟尘等。

(4)铸件的翻砂、清砂粉状物质的混合,过筛、包装、搬运等操作过程中,以及沉积的粉尘由于振动或气流运动,使沉积的粉尘重又浮游于空气中(产生二次扬尘)也是粉尘的来源。

②、粉尘的分类:粉尘的分类,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按粉尘的性质分类,另一种是按粉尘颗粒的大小分类。

按粉尘的性质分类:(1)无机性粉尘:包括矿物粉尘(如砂、煤):金属性粉尘(如铁、锡、铅及其化合物);人工无机粉尘(如金刚砂、水泥、玻璃纤维)。(2)有机性粉尘:包括植物性粉尘(如木材、烟草、面粉)动物性粉尘(如兽皮、角质、毛发);人工有机粉尘(如炸药、有机染料、塑料、化纤);(3)混合性粉尘,上述多种粉尘的混合物(如金属研磨时,金属和磨料粉尘混合物等)。在职业健康工作中,常依据粉尘性质,初步判断其对人体危害机理及程度。

按粉尘颗粒的大小分类:(1)灰尘:粉尘粒子的直径大于10微米,在静止的空气中,以加速沉降,不扩散。(2)尘雾:粉尘粒子的直径介于10~0.1微米,在静止的空气中,以等速降落,不易扩散。(3)烟尘:粉尘粒子直径为0.1~0.001微米,因其大小接近于空气分子,受空气分子的冲撞呈布朗运动(不规则运动),几乎完全不沉降或非常缓慢而曲折地降落。由于粉尘颗粒的大小不同,在空气中滞留的时间长短也不同,直接影响操作人员的接尘时间。粉尘在空气中呈现的状态不同所采取的治理方法也不同。

2、粉尘的浓度,分散度、溶解度、形状和硬度对职业危害的影响

粉尘浓度:粉尘浓度表示方法有两种,一种以单位体积空气中的粉尘重量(毫克/立方米)表示;另一种是用单位体积空气中的粒子数(粒子数/立方厘米)表示。我认为前者较为合理,后者涉及到粉尘粒子直径组别及大小。粉尘浓度直接决定粉尘对人体的危害程度,粉尘浓度愈高,则危害愈大。如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是粉尘矽肺的病源,二氧化硅含量愈高,危害愈大,引起的病变越严重,病变的发展速度也越快。因而制定生产车间作业地带空气中粉尘的最高容许浓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粉尘分散度:粉尘分散度是表示粉尘颗粒大小的一个概念,分散相由越小的尘粒组成时,则分散度越高;反之则越低。它是用粉尘颗粒按直径大小分组的重量百分比表示,即取样粉尘中颗粒直径为d(按直径大小分组的类别)的粉尘重量(克)与取样粉尘总重量(克)的百分比,为该组的分散度。当粉尘粒子的比重衡定时,分散度愈高则粉尘粒子沉降愈慢,在空气中飘浮的时间愈长。在静止的空气中,1微米以下的粉尘,从1.5~2米高处降落到地面,则需5~7小时,因而被人吸入的机会也就愈多。分散度还与粉尘在人体呼吸道中的阻留有关,尘粒愈大,被阻留于上呼吸道的可能性愈大,尘粒愈小,通过上呼吸道而吸人肺内的机会愈多,危害也就越大。

粉尘溶解度:粉尘溶解度大小对人体危害程度的关系,因粉尘的性质不同而各异。主要呈化学性作用的粉尘,随溶解度的增加其危害作用增强;呈机械刺激作用的粉尘与此相反,随溶解度的增加其危害作用减弱。难溶性粉尘都能引起气管炎和肺组织纤维化(尘肺)。有毒脂溶性(溶解于油脂)和水溶性(溶于水)粉尘,通过湿润的上呼吸道能迅速溶解而被吸收,还可通过人体表皮的汗腺、皮脂腺、毛囊进人人体而产生中毒反应。

粉尘的形状和硬度:粉尘颗粒形状多种多样,有块状、片状、针状、球状、线装等。粉尘因形状不同,在沉降时所受空气的阻力也不同。当粉尘作用于上呼吸道、眼粘膜和皮肤时,尘粒形状和硬度具有一定意义。锐利而坚硬的尘粒往往引起机械损伤较大,柔软的长纤维状有机粉尘,易沉着于气管、大中支气管的粘膜上,使呼吸道粘膜覆盖着一层绒毛样物质,易产生慢性支气管炎及气管炎。

3、粉尘的特性

⑴、粉尘荷电性:经测定和超显微观察,飘浮在空气中的尘粒有90~95%荷正电或负电,5~10%的尘粒不带电。此种电荷的来源,或是粉碎时及流动时摩擦而产生,或是吸附了空气中的带电离子,或与其他带电物体表面接触而带电荷。同一种尘粒可带正电、负电或不带电。尘粒的荷电性对粉尘在空气中的稳定程度有一定影响。同性电荷相斥,增加尘粒浮游在空气中的滞留时间而增加人体吸入量,异性电荷相吸引,可使尘粒在撞击时凝聚而沉降,我们常利用粉尘的荷电性能进行除尘。

⑵、粉尘爆炸性:爆炸性是高分散度的煤炭、糖、面粉、硫磺、麻、铅、锌、铝等粉尘所特有的性质。发生爆炸的条件是必须有高温(火焰、火花、放电)和粉尘在空气中达到足够的浓度。八十年代哈尔滨亚麻纺织厂(规模世界第三、亚洲第一)曾发生亚麻粉尘爆炸,不仅近三分之一的财产毁于一旦,而进入新世纪的今天,事故所导致大批的伤残者所遗留的问题仍很棘手。几年前我曾主持处理过铝尘爆炸事故,该事故发生在拆除经过冲洗后的铝粉生产车间的过程中,由于吊顶铁板坍塌下滑时与有多年铝尘沉积的墙壁发生摩擦而引爆,在瞬间的闪光爆炸中,当事人的肌肉几乎烧熟而死亡。

⑶、粉尘的吸水性:粉尘的吸水性决定于粉尘的成分、大小、荷电状态、温度和气压等条件。吸水性随压力增加而增加,随温度的上升而降低、随尘粒的变小而减少。粉尘易被水湿润的称亲水性粉尘,相反则称憎水性粉尘。对于憎水性粉尘不宜采用湿式除尘净化。某些粉尘吸水后形成不溶于水的硬垢,称为水硬性粉尘,硬垢会造成堵塞而导致除尘系统失灵。

4、粉尘对健康的影响

(二)、粉尘致病性

1、 全身作用:长期吸入较高浓度粉尘可引起肺部弥漫性、进行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疾病(尘肺);如吸入铅、铜、锌锰等毒性粉尘,可在支气管壁上溶解而被吸收,由血液带到全身各部位,引起全身性中毒。铅中毒是慢性的,但中毒者如果发烧,或者吃了某些药物和喝了过量的酒,也会引起中毒的急性发作;过量吸入铜的烟尘可能导致溶血性贫血;锌在燃烧时产生氧化锌烟尘,人吸入后产生一种类似疟疾的“金属烟雾热”疾病;长期吸入锰及其氧化物粉尘或烟雾,对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发生不良作用。

2 、局部作用:接触或吸入粉尘,首先对皮肤、角膜、粘膜等产生局部的刺激作用,并产生一系列的病变。如粉尘作用于呼吸道,早期可引起鼻腔粘膜机能亢进,毛细血管扩张,久之便形成肥大性鼻炎,最后由于粘膜营养供应不足而形成萎缩性鼻炎。还可形成咽炎、喉炎、气管及支气管炎。作用于皮肤、可形成粉刺、毛囊炎、脓皮病,如铅尘浸入皮肤,会出现一些小红点,称为“铅疹”等。

(三)、生产性粉尘治理的技术措施

1、改革工艺过程通过改革工艺使生产过程机械化、密闭化、自动化。从而消除和降低粉尘危害。

2、湿式作业防尘其特点是防尘效果可靠,易于管理,投资较低。目前湿式作业已被厂矿企业广泛应用。

3、通风是实际有效防尘措施,其目的之一是稀释并带走工作场所的浮游粉尘,能否将粉尘带走的重要因素是风速。过小的风速不能携带粉尘,形成粉尘在工作场所滞留致使浓度增高,过大的风速又会把沉积粉尘再次吹扬,也会造成粉尘浓度增高。科学合理运用通风。

4、密闭.抽风.除尘  对不能采取湿式作业的场所应采取密闭.抽风.除尘的方法控制粉尘危害。在使用本方法前必须对生产过程进行改革,理顺生产流程,实现自动化生产,自手工生产或流程紊乱的情况下,密闭.抽风.除尘的方法不能奏效的。

5、个体防护和个人卫生当防、降尘措施难以使粉尘降至国家标准水平时,应佩戴防尘护具同时加强个人卫生,注意清洗。

综合防尘措施可概括为“革、水、密、风、护、管、教、查”八字方针

革:技术革新

水:湿式作业                      

密:密闭尘源

风:通风除尘    

护:加强个人防护

管:加强粉尘及尘肺病人的管理

教:加强宣传教育

查:健康检查,对作业环境进行监测

二、化学毒物

(一)、一氧化碳

在钢铁生产过程中,高炉、转炉和焦炉产生大量煤气。煤气除尘后,可作为各车间的燃料来源,有些则送到化工厂作原料使用。一般这种煤气含有大量一氧化碳(高炉煤气中含有22~30%,焦炉煤气中含有5~10%,转炉煤气中含有68~70%)。
    一氧化碳有时从高炉炉顶和炉腰向外散发,或从厂内的许多煤气管道中漏出,偶尔会造成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但大多数一氧化碳中毒是在高炉周围工作,特别是在进行修理工作时所发生。其余则是在热风炉附近工作、在炉体周围巡查、或靠近炉顶工作时发生的。高炉开始出渣和出铁时,从炉内逸出的煤气也会引起在出渣口和出铁口附近操作的工人中毒。一氧化碳中毒还可能产生于下列原因:煤气从炼钢厂或轧钢厂的水封阀或液封槽逸出;鼓风机、锅炉房或通风机突然关闭;漏气;清理静电除尘器或关闭管道阀门时,煤气未曾全部排除。

一氧化碳是冶金行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有害气体,与空气所形成的混合气体具有有爆炸的危险。空气中一氧化碳超过一定浓度可造成一氧化碳中毒、窒息甚至死亡。我国车间空气中CO的最高容许浓度为30mg/m3,有资料证明,吸入空气中CO浓度为240mg/m33小时,人体血红蛋白(Hb)中一氧化碳血红蛋白(COHb)可超过10%;CO浓度达292.5mg/m3时,可使人产生严重的头痛、眩晕等症状,COHb可增高至25%;CO浓度达到117Omg/m3时,吸入超过6Omin可使人发生昏迷,COHb约高至60%。CO浓度达到11700mg/m3时,数分钟内可使人致死,COHb可增高至90% 。因此,企业必须经常测定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禁止在该处停留。如果必须在该处工作时,要戴供氧式防毒面具或设有瓦斯救护站。

一氧化碳浓度危及生命的限值

CO浓度 mg/m3(PPM)

作业时间

人体反应

30(24PPM)

8小时

无反应

50(40 PPM)

2小时

无明显后果

100(80 PPM)

1小时

头痛恶心

200(160 PPM)

30分钟

头痛晕眩

500(400 PPM)

20分钟

中毒严重或致死

1000(800 PPM)

1—2分钟

中毒死亡


一氧化碳中毒是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时的产物经呼吸道吸入引起中毒。造成煤气中毒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CO),它通过肺脏吸收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Hb)相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从而使人体缺少氧气供应受到严重损伤,尤其是大脑受损最为严重。煤气中毒后,轻者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全身无力。重者出现意识不请、昏迷、大小便失禁。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或中毒过于严重,中毒者可在短时间内死亡。由于一氧化碳没有颜色和气味,所以发生煤气泄露时很难被人察觉。

(二)、苯系物

1、苯

苯是易挥发的液体,属I级毒物,车间空气中苯的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为40mg/m3。在煤气中残留的苯主要来自焦炉煤气,以蒸气形态存在,少量附着在管道、阀门、风机、调压器等设施的内壁上。高浓度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引起急性中毒;长期接触苯对造血系统有损害,引起慢性中毒。在煤气输配行业,主要防止的是苯的慢性中毒。苯可通过呼吸系统和皮肤进入人体,使长期接触苯的人造血组织遭到破坏,使血象和骨髓象发生变化,造成不同程度的再生障碍性贫血,严重时还会引发白血病。某公司曾对一线职工进行体检时,在10名调压工中,有4人被发现白细胞显著降低,白细胞计数每立方毫米低于4000,初步诊断为慢性苯中毒。由于苯的挥发性大,暴露于空气中很容易扩散。人吸入或皮肤接触大量苯进入体内,会引起急性和慢性苯中毒。有研究报告表明,引起苯中毒的部分原因是由于在体内苯生成了苯酚。
  (1)长期吸入会侵害人的神经系统,急性中毒会产生神经痉挛甚至昏迷、死亡。
  (2)在白血病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有苯及其有机制品接触历史。
  苯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47-80%)、胃肠及皮肤吸收的方式进入人体。一部分苯可通过尿液排出,未排出的苯则首先在肝中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作用下被氧分子氧化为环氧苯(7-氧杂双环[4.1.0]庚-2,4-二烯)。环氧苯与它的重排产物氧杂环庚三烯存在平衡,是苯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毒中间体。接下来有三种代谢途径:与谷胱甘肽结合生成苯巯基尿酸;继续代谢为苯酚、邻苯二酚、对苯二酚、偏苯三酚、邻苯醌、对苯醌等,以葡萄糖苷酸或硫酸盐结合物形式排出;以及被氧化为已二烯二酸。乙醇和甲苯可以降低苯的毒性。
  苯的代谢物进入细胞后,与细胞核中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结合,会使染色体发生变化,比如有的断裂,有的结合,这就是癌变(形象地说,是发生变异,因为染色体是遗传物质,它控制着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等),长期如此,就会引发癌症。

2、甲苯 

甲苯是有机化合物,属芳香烃,分子式为C6H5CH3。在常温下呈液体状,无色、易燃。它的沸点为110.8℃,凝固点为-95℃,密度为0.866克/厘米3。甲苯不溶于水,但溶于乙醇和苯的溶剂中。甲苯容易发生氯化,生成苯—氯甲烷或苯三氯甲烷,它们都是工业上很好的溶剂;它还容易硝化,生成对硝基甲苯或邻硝基甲苯,它们都是染料的原料;它还容易磺化,生成邻甲苯磺酸或对甲苯磺酸,它们是做染料或制糖精的原料。甲苯的蒸汽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物质,因此它可以制造梯思梯炸药。

甲苯与苯的性质很相似,是工业上应用很广的原料。但其蒸汽有毒,可以通过呼吸道对人体造成危害,使用和生产时要防止它进入呼吸器官,也可通过食入、经皮吸收。
对健康危害: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性,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急性中毒:短时间内吸入较高浓度本品可出现眼及上呼吸道明显的刺激症状、眼结膜及咽部充血、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四肢无力、步态蹒跚、意识模糊。重症者可有躁动、抽搐、昏迷。
慢性中毒:长期接触可发生神经衰弱综合征,肝肿大,女工月经异常等。皮肤干燥、皲裂、皮炎。
    甲苯能被强氧化剂氧化,为一级易燃品。进入人体的甲苯,可迅速排出体外。甲苯易挥发,在环境中比较稳定,不易发生反应。由于空气的运动,使其广泛分布在环境中。水中的甲苯可迅速挥发至大气中。甲苯毒性小于苯,但刺激症状比苯严重,吸入可出现咽喉刺痛感、发痒和灼烧感;刺激眼粘膜,可引起流泪、发红、充血;溅在皮肤上局部可出现发红、刺痛及泡疹等。重度甲苯中毒后,或呈兴奋状:躁动不安,哭笑无常;或呈压抑状:嗜睡,木僵等,严重的会出现虚脱、昏迷。甲苯微溶于水,当倾倒入水中时,可漂浮在水面,或呈油状分布在水面,会引起鱼类及其它水生生物的死亡。受污染水体散发出苯系物特有刺鼻气味。甲苯为一级易燃物,其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具爆炸性。发生爆炸起火时,冒出黑烟,火焰沿地面扩散。进入现场,眼睛、咽喉会感到刺痛、流泪、发痒,并可闻到特殊的芳香气味。
    3、二甲苯

二甲苯为无色透明、有芳得气味的易挥发液体。爆炸极限为1.1%~6.4%。工业用甲苯及二甲苯中都含有一定量的苯,三者常混杂。二甲苯中还含5%~10%的乙苯、硫酸、吡啶等。临床上急性二甲苯中毒很少见。

二甲苯主要用作化工生产的溶剂中,一般出现急性中毒多由呼吸道吸入,皮肤也可吸收,消化道吸收完全。

一般在制造、使用、贮存、运送二甲苯的石油化工业,油漆涂料、染料、塑料、橡胶、皮革、糖精、人造麝香和合成纤维等生产中,发生管道、贮制度意外损坏、阀门漏气等情况下,较长时间大量吸入高浓度甲苯、二甲苯蒸气可以引起急性中毒。

在密闭型的贮罐糟内涂刷以甲苯、二甲苯为溶剂的防腐涂料,因无良好通风,大量二甲苯蒸气积聚,可使作业工发生急性中毒。曾见报道针织厂窗紧完备的印花车间用含甲苯的洗液水清洗印花强桌面而引起7名女工发生急性甲苯中毒。

  一般二甲苯空气浓度200~300 毫克/立方米,吸入8小时即可产生轻度中毒症状,3.76g/立方米浓度吸入1小时即发生急性中毒,71.4g/立方米浓度下数分钟可使吸入者迅速昏迷、死亡。

  经皮或误服致急性中毒者,罕见报道。

  苯系物中毒的预防

  1.加强车间通风、排气和生产设备的密闭、检修。

  2.经常监测空气中甲苯浓度。

  3.注意个人防护,必要时戴防护用品。

  4.定期体检,严格掌握禁忌证(参见急性苯中毒)。

 预后一般预后良好,即使是重度中毒昏迷者,只要及时获得积极抢救,也多能恢复神志,逐渐康复,不留后遗症,仅个别患者有头部胀痛,并可持续较长时间。

  经治疗病情恢复后,一般休息3~7d,仍可从事原工作;病情较重者,休息时间可适当延长,出现精神异常或昏迷者,痊愈后可考虑调离苯类作业。

(三)、腐蚀性气体:

1、硫酸

硫酸液体对皮肤、粘膜有刺激和腐蚀作用。酸雾对粘膜的刺激极强,可使组织脱水,蛋白质凝固,可造成局部坏死。如果内器受到伤害,也有可能会影响到生育,请你不要小视这个问题.在这样的场合工作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使必要的防护工具及措施。


长期在酸雾环境中作业,可使工人发生酸蚀齿。

2、液氮

氮(N2 )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空气中的氮占78%一80%。相对分子质量28. 0134,沸点一195. 8℃。难溶于水。

当空气中氮含量增加(>84%)时,可排除空气中氧,引起吸入氧不足,人感觉呼吸不畅,有窒息感。高浓度氮(>90%)可引起头痛、恶心、呕吐、胸部紧束感、胸痛、紫绀等缺氧症状和体征。严重时,迅速昏迷。

防护:

1、 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但当作业场所空气中氧气浓度低于18%时,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氧气呼吸器或长管面具。

2、 眼睛防护:戴安全防护面罩。

3、 其它防护:避免高浓度吸入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预防措施

1、存在氮气的设备管道、容器等定期维修,杜绝氮气跑、冒、滴、漏。

2、氮气置换后的设备容器应先经充分的通风、排风,测定氧含量在20%以上时,方可进行检修。

3、急需进入检修时需戴供氧式面具,并应有人在现场监护。

4、生产液氮时,应戴防护手套和眼镜。

3、液氩

液氩可以伤皮肤,眼部接触可引起炎症。低温液氩有冻伤的危险,接触低温液氩时必须穿戴好工作服、大头鞋及手套等防护用品。只要不违章作业一般不会爆炸。

氩气为惰性气体,对人体无直接危害。但是,如果工业使用后,产生的废气则对人体危害很大,会造成矽肺、眼部损坏等情况。

氩本身无毒,但在高浓度时有窒息作用。当空气中氩气浓度高于33%时就有窒息的危险。当氩气浓度超过50%时,出现严重症状,浓度达到75%以上时,能在数分钟内死亡。液氩可以伤皮肤,眼部接触可引起炎症。

三、 物理因素

(一)、高温作业

炼钢炼铁行业存在的高温危害是普遍的,炎热季节的气温可达40℃以上。由于工人们暴露的时间较长(工作日的85%),相对湿度通常在15~50%以下。工人们同时暴露于高温空气和热辐射下,导致热量在体内积累,热量加上代谢的热量,会造成散热失调和病理变化。8小时劳动的排汗量将随小气体环境、体力消耗以及热适应性程度的不同而异一般在1.5~5升之间,或甚至更高。容易引起缺盐和热痉挛。在寒冷季节,暴露于小气候环境的变化中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适应性,但迅速而过于频繁的变化,可能构成对健康的危害。

①、高温对人体的危害

在高温环境下作业,热辐射和温度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调节中枢将会用出汗来缓解高温对人体温度的影响,由于大量出汗使盐份排出过多会造成热痉挛,严重时造成工人体内钠钾离子失衡,影响心脏功能,出现生命危险,严重时可发生中暑,中暑分为三级:

(1)先兆中暑的临床表现: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全身疲乏、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高。即使离开高温环境,并补充水分,经休息短时间内征状即可消失。

(2)轻症中暑的临床表现:除上述先兆中暑症状外体温在38℃以上,面呈潮色皮肤灼热等现象,如出现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量出汗、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细弱而快时,表明伴有早期呼吸、循环衰竭症状。此时应尽快进行实施救治。如救治及时轻症中暑可在4-5小时内恢复。

(3)重症中暑的临床表现:重症中暑除上述症状外,出现突然昏倒或痉挛,皮肤干燥无汗,体温在40 ℃以上。重症中暑可危及生命。

②、预防中暑的防护措施

在高温作业职业危害的预防措施中,防暑降温措施是最为重要的。

1.避免高温和辐射热对工人的影响,各厂矿企业应结合技术革新,改造生产工艺和操作过程,改善工具设备,减少高温部件、产品的暴露时间和面积;

2.疏散热源和合理布置热源;

3. 显著影响操作工人的对流热和辐射热,应尽量采取隔热措施;

4.高温车间应首先采取自然通风;

5.新建、扩建高温车间时应考虑建筑方位和自然通风的关系,使厂房的纵轴与夏季主导风向垂直。同时考虑阳光直射到工作地点。

6.一般高温车间除自然通风外,还应根据温度、辐射热、气流速度的情况使用机械通风;

7.高温高湿机放散有毒有害气体的车间,应根据工艺采取隔热、自然通风、机械送风和机械排风装置;

8.对特殊高温作业,应采取隔热。送风或小型空气调节器设备,

9.烧砖的轮窑作业时,不要过早出热窑,应尽量提前打开窑门和火盖通风,并采用淋水加速砖瓦的冷却,以降低工作地点温度。

10.在采用技术要求较高,投资较大的设备时,必须先经过详细了解和设计,才能施工和安装,防止效果不良。

③、防暑降温保健措施

1.对从事高温作业的人员应进行就业前和入暑前查体,杜绝不宜从事高温作业的人员在此岗位工作。

如有心、肺、血管器质性疾病,持久性高血压,为及十二指肠溃疡

活动性肺结核、肝脏病、肾脏病,肥胖病,贫血,急性传染病恢复期,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的人员不应从事高温作业。

2.夏季要组织医务人员深入车间工地巡回医疗和预防观察。

3.对作业人员需供给足够的饮料和含盐饮料。轻体力劳动一般不少于2-3L,中等以上劳动不宜不少于3-5L,要防止暴饮暴食。

4.对辐射强度较大的高温作业,必须配耐燃、坚固导热率较小的工作服,根据工作环境配备手套、靴罩、护腿、眼镜、隔热面罩等,并加强防护服装的清洗、修补和管理。

(二)、噪声

1、噪声对人体的危害

噪声对人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噪声可以使人耳聋,噪声能引起高血压、心脏病、神经官能症等疾病。噪声还污染环境,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降低劳动生产率,噪声除影响人的听力外、对血液、肌肉、消化、呼吸以及心理多会产生影响。


(1)噪声使人耳聋。进入强噪声区,感到刺耳难受,停一会出来后,耳内响,拿起手表来,听不见滴答声了,但休息后又恢复原状,这种现象称为暂时性听阈偏移,也叫听觉疲劳。而长期暴露在噪声环境工作的人,由于慢性刺激,日积月累疲劳现象逐步加深而不能复原,发生一种不可逆的永久性听阈位称,便产生噪声性耳聋,又称职业性听力损失。

噪声性耳聋与噪声强度有密切的关系,噪声愈大、噪声性耳聋发病率愈高,大多数国家将保护听力的标准定为90dB。当噪声强度高达130~150dB时,可产生暴震性耳聋。

噪声性耳聋发病率还与噪声频率成正比关系。频率愈高,发病率愈高。当频率达4000Hz(赫芝)时,对听力损害最为严重。

在同样强度的噪声环境中,暴露的时间愈长,噪声性耳聋发病率愈高。所以工龄愈长,发病率愈高。许多国家将保护听力的时间限度定为40年。实践证明,在强度为90dB的噪声环境中工作40年后,噪声性耳聋发病率仍在20%左右。可见保护在噪声环境里作业人员的听力是多么重要。不仅如此,当人们突然听到强烈噪声时(如爆炸声、大炮声等),可使人的听觉器官发生急性外伤,引起鼓膜破裂出血、迷路出血、脑震荡导致双耳一点也听不到声音了,这称为声外伤。

(2)、噪声可以引起多种疾病。长期在噪声环境下工作,久而久之可以引起不适症状的出现,一般多以头疼、脑胀、头晕、耳鸣、多梦、失眠、心慌、全身疲乏无力及四肢酸痛等症状为主,即神经衰弱症候群。这是由于噪声作用于人们中枢神经系统,使人们的基本生理过程--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平衡失调,导致条件反射异常,使人们脑血管张力遭到损害,神经细胞边缘出现染色质的溶解,严重的可引起渗出性出血灶,脑电图电位改变。这些生理学变化,本来可在24h(小时)复原的,但如果得不到及时复原,时间一久,变会形成牢固的兴奋灶,影响植物神经系统,产生上述症状。噪声作用于神经系统,还会影响到人们的整个器官。如引起肠胃机能阻滞,消化液分秘异常,胃酸度降低,胃收缩减退,造成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从而导致胃病发病率增高。

噪声可使交感神经紧张,使心跳加快。心律不齐,血管痉挛,血压升高等。在噪音的刺激下,会引起末梢血管收缩,使心脏排血量减少,舒张压增高,给心脏带来坏处。噪声还可引起心室组织缺氧,最终引起散在性心肌损害,并引起血中胆固醇含量增高,导致冠心病和动脉硬化。

噪声的预防

一级预防主要是改进工艺,改造机械结构,提高精密度。对室内噪声,可采用多孔吸声材料(玻璃纤维、矿渣棉、毛毡等),使用得当可降低噪声5分贝~10分贝。装置中心控制室采用双层玻璃隔声,加大压缩机机座重量,对机泵、电机等设备设计消声罩。另外,用橡胶等软质材料制成垫片或利用弹簧部件垫在设备下面以减振,也能收到降低噪声效果。同时,也要研制、推广实用舒适的新型个人防护用品,如:耳塞、耳罩、防噪声头盔,实行噪声作业与非噪声作业轮换制度。

二级预防就是对接触噪声的作业工人定期进行听力检查,《职工安全卫生管理制度》规定:接触90分贝~100分贝噪声的工人每2年进行一次听力检查,接触大于100分贝噪声的工人1年检查一次。


四、职业病防治及其管理 

 1、严格执行职业卫生法规和卫生标准

截止目前,国家制订和颁布了一系列劳动保护法规和数百个职业卫生标准,这些法规和标准都是实践和科学实验的经验总结,是搞好职业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依据。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对建设项目进行预防性卫生监督

 对新建、扩建、改建、技术改造和引进的建设项目中有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要根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在其设计、施工、验收过程中进行卫生学监督审查,使其职业卫生防护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运行使用。保证在其运行使用后能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3、对工作环境职业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和评价

经常和定期监测工作环境中有害因素的浓(强)度、及时了解有害因素产生、扩散、变化规律,鉴定防护设施的效果,以及对接触化学物质劳动者的血、尿等生物材料中的有害物质或其他代谢产物及一些生化指标进行监测。发现工作环境中有害因素浓(强)度超过卫生标准或生物材料中化学物质的含量超过正常值范围时,要查明原因,为采取措施提供依据。

4、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
应当对劳动者进行就业前、定期和离岗时的职业性健康检查。在就业前的检查中如发现有不宜从事某一职业危害因素作业的职业禁忌征者,不得安排其从事所禁忌的作业。定期健康检查便于早期发现病人,及时处理,防止职业危害的发展、为制定预防对策提供依据。

5、建立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个人的健康监护档案
企业建立职业卫生和劳动者个人的健康监护档案,是加强职业病防治管理的要求。职业卫生档案主要包括工作单位的基本情况,职业卫生防护设施的设置、运转和效果,职业危害因素的浓(强)度监测结果与分析,职业性健康检查的组织和检查结果及评价。劳动者个人健康档案主要包括职业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的结果,职业病的诊断、处理、治疗和疗养,职业危害事故的抢救情况等。

6、消除职业危害,改善劳动条件 

禁止生产、进口和使用国际上禁止的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如联苯胺、β萘胺等强致癌物和有机汞农药等。改善作业方式,减少有害因素散发。加强设备的维护检修和管理,减少有毒物质的跑、冒、滴、漏。搞好工作场所的环境卫生,消除有害物质的2次污染。

7、合理使用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 

在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的浓(强)度高于国家卫生标准,或因进行设备检修而不得不接触高浓(强)度有害物质时,必须配备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

8、注意个人卫生,合理安排劳动和休息,注意劳逸结合。

9、对青少年和女工要给以特殊保护 

不得安排未成年人从事接触职业危害的工作。不得安排孕期、哺乳期的女工从事对其本人和胎儿有危害的工作。

10、开展健康教育,普及防护知识,制订职业卫生制度和操作规程。 

用人单位领导和劳动者要通过培训,学习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政策和法规,职业危害及其防护知识。提高对改善劳动条件,控制职业危害重要性的认识,防止职业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