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工业碳汇
对工业碳汇而言,技术创新非常重要。通过技术创新,我们可以将碳排放转化为可利用物,广泛开展碳捕集,改进生产工艺,减少碳排放,其数据需要碳计量保证。比如浙江某公司利用等离子再造乙醛,该举措可以解决锂电池生产和半导体生产当中对乙醛的需求量,每年少用900万t,减少1.3亿t的二氧化碳排放。
② 植物碳汇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碳汇。多数植物在白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排放氧气,夜晚则吸收氧气排放二氧化碳。到底是吸收的多还是排放的多?每种植物都不一样,需要对每一样植物进行精准研究,这属于生物计量。2011年,联合国公布的研究显示,植物通过呼吸作用每年碳排放量约600亿t,约为同期人类活动的5~8倍;2015年,数据显示,植物通过呼吸作用每年碳排放量约为804亿t,约为同期人类活动的10~11倍。可见,人类低估了植物的碳排放量。
③ 海洋碳汇
海洋微生物每年通过光合作用提供全球一半以上的氧气生成量,海洋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每年碳排放超过400亿t。目前在用的天空地一体化碳监测就是基于各种监测技术,建立覆盖点源、面源、区域、空间等各排放源类别,以及不同尺度的天空地一体化的碳源/碳汇监测网络,进而获得高分辨的碳信息。
④ 动物碳汇(水产业)
有些动物,特别是贝壳类水生物,有固碳的作用。多数贝壳类水生物既吸收碳也排放碳,目前严重缺少动物碳汇测量技术,缺乏碳计量保证。
碳汇、碳 源不但要测得准,还要算得对。要计算正确,需要把有关碳测量的数据收全,按照标准计算模型,做好测量不确定度评估。目前,国际上可使用的计算标准只有3个——《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和表示》(GB/T27418–2017)、《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和表示 补充文件1: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分布传播》(GB/T 27419–2018)和《测量的不确定度 第3部分:测量中不确定度的表示指南》 (ISO/IEC GUIDE 98-3-2008)。这些标准难以支撑日益发展的碳市场需求,需要不断完善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