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科学技术
联系我们
江苏省钢铁行业协会
协会地址 : 南京市御道街58-2号 明御大厦703室
咨询热线 : 025-84490768、84487588
协会传真 : 025-84487588、84490768
以高水平科技奖励工作赋能中国钢铁业高质量发展

2023-11-24 16:33:43

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浏览1055

文章通过梳理冶金科学技术奖评选表彰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力图进一步发挥科技奖励的激励导向作用,对冶金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和科技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
 钢铁冶金 科技奖励 调研 创新驱动


一、引言

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是中国特色奖励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2月,科技部印发了《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的通知,旨在引导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规范健康发展。冶金科学技术奖作为钢铁行业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2年3月在国家科技部登记设立以来,在激发钢铁行业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鼓励技术进步、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22年底,共受理申报冶金科学技术奖项目4818项,表彰获奖项目1756项,占申报项目总数的36.5%,其中特等奖24项、一等奖255项、二等奖546项、三等奖931项。不同时期的获奖项目反映了钢铁行业在特定阶段的技术进步和科技引领,为企业分析、判断和掌握行业重点发展方向,提供了现实指导和前瞻指引。

二、冶金科技奖励秉承“四个坚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近年来,钢铁行业在深入推进“1231”工作目标(聚焦一个根本任务:全面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坚持两大发展主题:绿色低碳和智能制造;着重解决三大痛点,控产能扩张、促产业集中、保资源安全;持续推进一个进程:持续推进中国钢铁产业国际化进程)和“232”重点工作推进体系(“研究和推进产能治理新机制”和“优化和完善联合重组政策导向”两大基础举措;“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极致能效工程”“产能置换”三大钢铁改造工程;以保障铁资源供应安全为目的的“基石计划”和以拓展钢铁材料应用空间为目的的“钢铁应用拓展计划”两大产业发展计划)的进程中,持续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高水平创新成果,塑造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冶金科技奖励工作秉承“充分发挥科技奖导向作用,服务行业科技进步”的工作基调,秉持公正、公平的评奖原则,服务行业发展。

(一)坚持价值导向,增强科技人员荣誉感

人才是钢铁行业赓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将冶金科技奖励宣传工作贯穿于评选表彰工作始终,有利于更好地调动科技人员参与研发的积极性创造性,更好地调动全行业、全社会支持科技发展、投身创新创业的热情,更好地在全行业、全社会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让创新第一动力、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的活力和潜力更加充分地在钢铁行业释放出来。

(二)坚持公正导向,用好同行评议

冶金专家人才库为冶金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发挥了积极且重要的作用。通过实施动态调整,按时增补了在学科、专业领域造诣高,熟悉国内外发展趋势的行业领军人才以及从事一线科研和技术人员。目前在库3310人,包括两院院士10人。据统计,仅2022年冶金科学技术奖网络评价阶段,就有将近1200位行业专家参与项目评价,平均每个项目收到16.4个评价,评价过程独立自主、评价结果质量优先,为后续评审提供了有力支撑,增强了冶金科技奖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三)坚持创新导向,提高奖励质量

国家科技奖对于冶金科技奖起着示范引领作用。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冶金科技奖工作得到了行业广大科研人员的肯定,有力配合了学科和行业的科技创新和进步。同时,在科技奖励和人才举荐方面的基础作用逐步发挥。2000-2020年,冶金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中,经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先后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219项、技术发明奖35项、自然科学奖14项,最终获奖67项,其中科技进步奖61项、技术发明奖5项、自然科学奖1项。获奖项目占提名项目总数的25%,反映出钢铁行业科技进步和持续创新,使冶金科技奖励真正成为国家科技奖励的重要补充。

(四)坚持发展导向,加快信息化建设

科技奖励信息化是保障科技奖励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途径。目前冶金科技奖励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申报管理系统和网站。冶金科学技术奖的申报、形式审查、网络评价、专业评审、结果汇总及信息发布等全流程的管理工作可以在线实现,有效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同时也极大促进了钢铁行业科技人员和科技成果的交流,加速了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推广。

三、冶金科技奖励工作后评估分析

科技奖励是对科研团队在一段时期内有组织科研成果系统性总结的认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而“重奖前、轻奖后”也曾经一度是社会层面科技成果管理领域的难题。结合冶金科技奖侧重实际应用效果的特点,奖励工作办公室适时做好获成果奖后的跟踪与服务,以科学、客观评估,确保获奖成果的持续创新,充分发挥冶金科技奖对研发和转化的推动作用。

(一)获奖成果的特点

1.高标准决定高质量,“宁缺毋滥”评审标准已经成为获奖项目的显著特征。

近期,钢协对2011-2020年获冶金科学技术奖特等奖、一等奖的全部138个项目获奖后的应用、研发、成果转化及主要获奖人情况等,进行了问卷跟踪调查。数据显示,10年中冶金科技奖申报项目2261项,表彰获奖798项,获奖比例35.3%。其中特等奖10项,获奖比例0.44%;一等奖128项,获奖比例5.66%。可以看出10年来的获奖率始终不超过40%,特等奖、一等奖的获奖率只有6.1%。尤其是特等奖,作为非常设等级,虽然没有数量限制,但是每年的评审都非常严格,平均每年仅有一项。

2.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获奖项目的鲜明底色。

(1)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原始创新能力强。钢铁企业围绕“双碳”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力推进科技自强自立,在实现清洁生产和减碳的双目标中创造出一些优秀成果。如中冶焦耐的“超大容积顶装焦炉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及应用”项目,解决了超大型容积焦炉燃烧精确控制技术的核心难题,基于第二代技术研发顶装复热式焦炉投产后,当采用贫煤气(混合煤气)加热时,首次将废气中的NOx含量降至150毫克/标准立方米以下(无末端处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据测算,新应用技术项目每年NOx减排可达5万吨,在SO2、CO2、颗粒物减排方面也取得较好成效。中冶焦耐的技术产品还成功出口到土耳其、印度等海外新兴市场,扩大了中国科技影响的软实力。

(2)瞄准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解决“卡脖子”难题。企业和高校院所联合开展技术研发攻关,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强,科技创新水平高,解决“卡脖子”难题。如中国钢研集团的“压水堆核电站核岛主设备材料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历经10余年技术攻关,解决了压力容器SA508-3cl.①大锻件、蒸发器高强SA508-3cl.②大锻件、主管道整锻316LN大锻件、蒸发器690U形传热管、堆内压紧弹簧F6NM不锈钢大型环锻件等核岛主设备材料的国产化和自主化难题,实现了产品进口替代,解决百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核岛主设备自主化的“卡脖子”材料问题。这些产品批量稳定生产并应用于我国红沿河一号机组、防城港一号机组等三代核电工程。

(3)瞄准工业经济主战场,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获奖项目中围绕产业转型升级进行技术研发的项目逐年增加,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如中国宝武宝钢股份的“汽车轻量化用吉帕级钢板稳定制造技术与应用示范”项目,设计并制造了一款轻量化水平和性能指标优越的B级超轻型钢质白车身(BCB),实车重量为284.1公斤,相比同级别车型可减重20%~30%。这一项目标志着中国钢铁企业正从材料供应商向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变。通过吉帕钢的开发,实现了我国汽车钢板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3.核心技术源自企业自主研发成主流,发挥原创技术策源地作用明显。

调研数据显示,138个获奖项目中有93个项目的核心技术来源于自主研发,占统计项目总数的67.39%;有44个项目的核心技术来源于合作研发,占统计项目总数的31.88%;高校研发推广项目仅1项(相对于引进也是自主研发)。同时,在138个获奖项目中,企业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有86项,占比62%。2022年,我国22类钢铁产品的自给率超过99%,其中19类达到了100%。近10年来,冶金科技奖获奖项目的核心技术源于自主研发的比例已接近70%。氢冶金、低碳冶金、洁净钢冶炼、薄带铸轧、无头轧制等先进工艺技术取得突破进展。我国钢铁企业已经成为研发主体,为全球钢铁技术创新贡献中国智慧。

(二)获奖成果的影响

1.持续深入开展项目研究,激励自主创新导向作用明显。

据统计,获奖后继续进行深入研究的项目有126项,占比高达91.3%。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有72项,占比52.17%;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有54项,占比39.13%;填补国内空白的有7项,占比5.07%;显著提升我国在该领域发展水平的有5项,占比3.62%。获奖后新增授权发明专利1497项,平均每个项目新增11项;获奖后新制定国家标准54项、行业标准89项、团体标准196项;获奖后新发表论文2190项,新出版著作54项。此外,依托获奖项目,进而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有24项,占比19.05%;荣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的有38项,占比30.16%;荣获其他社会力量科学技术奖的有17项,占比13.49%;还有47项没有继续获得其他奖项。由此可见,项目获奖后对创新主体的激励效能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2.技术应用及推广进入快速增长期,支撑产业带动力不断增强。

在138个获奖项目中,有129项继续应用,占比高达91.31%;不再应用的有9项,占8.69%,原因主要包括产线、基地关停,新的技术替代,生产工艺或产品调整,缺乏政策支持或者政策支持不到位等因素。继续应用的项目中,有86项实现了年规模增大,占比为63.32%;40项实现了稳定应用,年规模持平,占比为28.99%;3项年应用规模减小,占比为2.17%。129个项目应用至今新增经济效益3741.04亿元,近三年累计新增经济效益1229.21亿元,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据统计,项目获奖后进行推广应用的有128项,占比高达92.75%。其中,一直持续推广应用的有111项,进行了阶段性推广应用的有17项,占比分别为80.43%和12.32%。获奖后推广总台(套)6904个,平均每个项目获奖后推广了54台(套)。对于推广应用的形式,合作研发仍然是项目推广应用的首要方式,共有62个项目,占推广项目总数的48.44%;其次自建公司推广的有37个,占推广总项目数的28.91%;与其他企业合作推广的项目有32个,占推广总项目数的25%;授权使用的有17项,占推广总项目数的13.28%;技术转让的有14项,占推广总项目数的10.94%;创业融资的只有1项,占推广总项目数的0.78%;选择其他推广方式,比如集团内部推广各基地等,共有21项,占推广总项目数的16.41%。没有再继续推广的项目有10项,主要原因包括:技术起点高且推广难度大、为保持竞争力暂不推广、可推广范围受限、缺乏资金支持、缺乏政策支持或一些政策落实不到位等因素。企业通过自身科技创新水平的不断提升,支撑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共建高质量钢铁生态圈,助推全行业转型升级。

(三)获奖平台的发展

统计数据表明,有高达95.65%的项目获得冶金科学技术奖后,改善了平台的科研条件,并在后续研发中获得不同程度的资助,助力了平台建设。特别是获得国家及部委经费支持的有31项,占支持项目总数的24.60%。其中,国家计划(科技部)支持的有23项,占支持项目总数的18.2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有5项,占支持项目总数的3.97%;其他部委计划支持3项,占支持项目总数的2.38%;省市计划支持的有11项,占支持项目总数的8.73%;单位内部经费支持的科研计划项目最多,共有67项,占支持项目总数的53.17%;其他经费支持有16项,占支持项目总数的12.7%;没有经费支持的仅有一项。科技奖励提高了创新平台的建设质量和同行的认可度,它所带来的各类科研经费投入的增加、技术交流范围的扩大等辐射作用,对创新平台的后期建设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获奖人才的成长

在获奖人员中,有引领全球钢铁技术发展的世界级的专家、教授,也有深耕地方企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基层科技工作者。统计数据显示,项目获奖后新增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21人,成为两院院士的有3人,一批承担着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第一线重任的中青年科技人员成长为行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由此可见,项目获奖后不但极大鼓舞了科技人员的工作热情,而且进一步提高了被关注度,增大了获得外在激励因素的概率。通过冶金科技奖励的选拔使行业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同时也培养和凝聚了行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在钢铁行业竞相迸发。

四、思考与建议

(一)全面激励行业科研人员参与科技创新

“十三五”以来,民营钢铁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我国钢铁工业中占据半壁江山。民营钢铁企业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国际化进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放眼全球,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冶金科技奖励作为钢铁行业激励创新的重要旗帜标杆,要鼓励民营钢铁企业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民营钢铁企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在冶金科技奖励申报、评审过程中,要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科研工作者参与到冶金科技奖励工作,为推动本企业和整个钢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坚实科技创新力量。要充分发挥网络评价作用,鼓励更多一线科技人员参与到科技奖励评审中来,使奖励工作公平公正公开,促进科技成果的交流和宣传,推动行业科技进步。

(二)公平公正是冶金科技奖励工作的生命力

引领全球钢铁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解决好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工艺装备等,需要大量科研投入和长期积累。扎实推动冶金科技奖励、科技评价和激励措施落地是营造行业良好创新环境的必由之路。在冶金科技奖励申报中,要探索对应用效益证明材料可靠性审查和科技成果鉴定结论严密性监督的路径;在冶金科技奖励评审中,要坚定不移地做好打招呼顽疾治理与防范,强化对评审专家的遴选和监督,同时不断充实评审专家队伍,科学做好评审专家培育和更新,建立长效机制,以适应评审工作的需要。

五、结语

冶金科技奖励工作备受行业关注,得到广大钢铁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加强对冶金科技奖励评选表彰工作的梳理以及获奖项目的跟踪调查研究,及时了解获奖项目的后续发展状态,可确保奖励工作的实施效果。同时,充分发挥钢协平台优势,为优秀科技成果提供宣传、交流和对接的优质服务平台,可进一步发挥科技奖励的激励导向作用,引导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