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4月10日—14日,下同),2309合约成为焦煤、焦炭新主力合约,“双焦”价格延续下跌趋势,表现仍弱于黑色金属板块其他期货品种。将时间拉长来看,自3月初以来,“双焦”期价持续震荡下跌,截至4月14日收盘,焦炭期价跌至2340元/吨附近,累计跌幅为15.42%;焦煤跌至1550元/吨附近,跌幅为16.73%。
现货市场方面,上周钢厂对焦价进行了第2轮调降,大部分焦企已陆续执行,至此焦价累计下跌100元/吨~200元/吨。4月16日,河北、山东地区钢厂开始对焦价进行第3轮调降,考虑到成本端焦煤下跌速度更快、空间更大,预计本轮焦价调降落地难度仍不大。焦煤现货价格同样延续下跌趋势,数据显示,自3月初至今,炼焦煤现货价格指数已下跌约400元/吨;焦炭现货指数累计下跌136.5元/吨。
目前“双焦”处于期现价格共振下跌的阶段,市场情绪总体偏弱。主要压力一方面来自终端需求恢复不及预期的负反馈传导,钢厂有意将压力向上游原料端转移;另一方面来自焦煤供应的持续增加,尤其是焦煤进口数据大增,自身供需关系对价格形成拖累,对焦炭的成本支撑作用弱化,致使“双焦”表现相较其他品种更弱。
回到“双焦”基本面来看,近期焦炭价格弱势运行,但其供需两端仍保持稳中有增趋势,库存保持低位、波动幅度不大,利润稍有提高;焦煤国内供应及进口端均保持增长趋势,但下游采购较为谨慎,煤价重心不断下移,成本坍塌是拖累焦价走弱的关键因素之一。
具体来看,得益于焦煤价格下跌幅度更大,炼焦成本下移,焦企吨焦盈利小幅扩大。4月14日调研数据显示,全国独立焦企平均吨焦盈利52元,周环比增加20元,同比下降206元。据市场信息反馈,成本控制更低的焦企有200元/吨~300元/吨的利润空间,因此,目前阶段焦化行业总体盈利水平尚可,企业提产的积极性逐渐回升。上周,独立焦企产能利用率提升至76.2%,周环比提高1.8个百分点,同比提高1.24个百分点;日均焦炭产量增至70.0万吨,周环比增加2.5万吨,同比增加6.19万吨。
需求方面,近期全国建筑钢材成交情况一般,基本与去年同期水平相当,明显低于往年同期,同时钢材去库存速度放缓,体现了终端需求市场的恢复程度不及预期,钢材价格承压回落致使钢厂盈利空间收窄。调研数据显示,全国247家钢厂盈利面已缩小至50%以下。不过,目前亏损程度尚未触及钢厂自主减产的红线,长流程钢厂开工率依然较高。上周全国247家钢厂高炉炼铁产能利用率为91.80%,周环比提升0.60个百分点,同比提升5.38个百分点;日均铁水产量为246.70万吨,周环比增加1.63万吨,同比增加13.40万吨。数据表明,目前焦炭等原料的实际需求依然旺盛。另悉,2023年我国粗钢产量调控政策定调为平控,即在2022年10.18亿吨的基础上不增不减。自2021年实施粗钢控产政策以来,2021年、2022年粗钢产量连续两年下降,生铁产量也同步下降。此次粗钢产量调控政策定调平控,意味着原材料需求被划定上限。受平控政策影响,后期钢厂或根据计划进行减产调整,预计调整或出现在下半年,短期内政策对钢厂生产的影响有限。具体政策实施情况有待后续跟踪。
库存方面,焦煤、焦炭库存总体均保持低位运行,且呈现下游库存低、上游库存高的格局。其中钢厂端“双焦”库存量与去年同期水平相当,但钢厂自2021年以来持续采取低原料库存措施,第一季度库存高点明显比往年低,预计后期厂内库存仍有下降空间。对于上游煤矿、焦企来说,一方面其自身供应能力提升;另一方面钢厂控制原料采购节奏,上游存在一定持续累库的风险,企业应视需求变化调整自身生产情况。
炼焦煤方面,国内洗煤厂生产率稳步提高,上周炼焦精煤日均产量为63.52万吨,周环比增加0.08万吨,同比增加4.43万吨。在进口端,国家海关总署数据显示,3月份,我国煤及褐煤累计进口4116.5万吨,环比增长41.1%,同比增长150.7%。1月—3月份,我国煤及褐煤累计进口10180.0万吨,同比增长96.1%。煤炭进口大增的预期正逐步兑现,对国内煤市场的冲击愈加明显。另外,近期国外焦煤价格持续回调,其中澳大利亚煤炭价格跌至300美元/吨附近,折合人民币到港价为2389元/吨,与国内优质主焦煤价格倒挂的空间进一步缩小,但国内采购尚未明显放量;蒙古国煤炭通关量则保持高位,刺激煤价大幅回调。总体来看,焦煤供应稳中有增趋势未变,市场悲观情绪不减。
综合来看,短期高炉生产率保持高位,拉动原材料刚性需求上升,但“双焦”市场并未按照刚需旺盛的逻辑运行,更多受终端需求表现不及预期、需求负反馈压力上移以及成本坍塌的逻辑主导。短期来看,“双焦”偏弱运行趋势尚未扭转,但价格经过快速回调后市场偏空情绪得到释放,不建议投资者继续追空操作。中长期来看,市场对于“双焦”供应过剩的预期较为一致,再加上粗钢控产政策定调制约原料需求上限,“双焦”价格仍存下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