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3日

星期四

公共服务
联系我们
江苏省钢铁行业协会
协会地址 : 南京市御道街58-2号 明御大厦703室
咨询热线 : 025-84490768、84487588
协会传真 : 025-84487588、84490768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浅谈我国检验检测市场(机构)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2-10-26 17:15:04

来源: 中国认证认可

浏览2299


一、我国检验检测市场(机构)

的发展历程

追溯我国检验检测市场(机构)的发展历史,一般不像追溯计量的历史那样,从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讲起,而是从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始。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国检验检测市场(机构)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5个历史时期:初始期(1949~1979)、萌芽期(1979~1985)、成长期(1985~2001)、繁荣期(2001~2018)、高质量发展期(2018—)。

(一)初始期(1949~1979):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建国初期,我们借鉴学习苏联经验,实施计划经济。在计划经济时代,无论生产性资料还是百姓日用商品,都实行统购统销,大多数工业产品领域,没有现在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20世纪50年代初(全国刚刚解放)在广州、武汉、沈阳、天津、福州等地设立了工业产品检验所(1951年广州工业产品检验所成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第三方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当时都隶属工业经济部门,主要承担政府下达的特定检验任务、作为工厂开展产品质量检验的补充。但是,面对大量的技术革新需求和大量的产品质量问题,钢铁、机械等领域产品质量和产品检验机构缺乏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 。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成立技术监督部门后,这些工业产品检验所陆续划归各地技术监督局,成为最早的第三方综合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虽然改革开放前,我国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发展乏善可陈,但是,在设立工业产品检验所同期,在一些专业领域设立了一些相应的质量(安全)检验机构,比如,在锅炉和压力容器领域成立了隶属于劳动部门的专业检验机构(1998年后划入质量技术监督局),还有在纤维检验、船舶检验、药品检验、进出口商品检验等领域 ,国家都设立了专业检验机构,进行质量(安全)把关。为了在供销社和纺织部门之间搭建一个独立的第三方棉花公证检验部门,国家先后在一些棉花主产(销)地区也成立了专业棉花纤维检验机构,负责棉花的第三方公证检验,这种制度后来扩展到全国,就是中国纤维检验局和各地的纤维检验局(所)的由来。前面提到的广州工业品检验所,1964年,加挂广州纤维检验所牌子(1984年,广州纤维检验所从广州工业产品检验所分家,独立建制,2016年再度与广州质检院分离出来的食品、纺织品业务板块合并,成立了广检集团)。

(二)萌芽期(1979~1985):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逐年提高,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人们告别了商品短缺,市场逐步开始繁荣,但假冒伪劣产品也开始充斥市场。为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提升产品质量,国家建立了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为了产品质量监督工作需要,国家以之前的主要大城市的工业产品检验所为基础,规划建设一批综合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依托大城市,辐射周边地区。同时,开始建设一批国家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第一批112家,名称为“国家XXXX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带“测试”二字;1999年集中改过一次名称,去掉了“测试”二字;2021年,市场监管总局对860多家国家质检中心再次更名,去掉了“监督”二字)。

(三)成长期(1985~2001):1985年是我国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计量法》颁布,随后,《计量法实施细则》于1987年颁布实施。根据88、90年颁布的《标准化法》及其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县级以上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需要,可以依法设置综合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机构。于是,很多大中城市就将之前设置的工业品检验所划归技术监督局,在此基础上发展设立了综合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后来省一级、副省级市大都改叫院)。国家层面,分3批规划设立了232家国家产品质检中心(截至2020年年底已经发展到860多家),省以下质监部门在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先后成立了1800多家综合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机构(一些市州、县市质检机构和计量机构“二合一”),这支隶属于质检部门(现市场监管部门)的综合性产品质检机构,经过30多年的发展壮大,逐渐成为我国产品质量监督、产品质量提升和相关产品质量鉴定的重要技术支撑。这些省级(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以及一些发达地区的地级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 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一方面,做好政府市场监管的技术支撑保障;另一方面,积极开拓检验检测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市场份额,取得不错的发展成就,成为我国检验检测市场的一支生力军。

与此同时,一些行业主管部门(机械、电子、轻工、农业、化工、纺织、石油、煤炭、电力、国土资源、商贸、林业)也依托行业科研院所设置了一些行业检验检测机构,卫生、环保、公安、安全生产、住建系统等公共管理部门也按照国家、省、市、县(县级市)四级管理模式设置了专业检验检测机构, 加上一些工程建设单位设立主要服务于母体法人承建的建设项目的工程检测实验室(子公司),到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以国有事业单位性质检验检测机构为主(占2/3以上)、以国有企业性质检验检测机构业为辅的检验检测资源体系初步形成,全国取得资质认定(当时名称:计量认证CMA)的检验检测机构突破2万家。

(四)繁荣期(2001~2018):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雄踞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检验检测机构进入快速发展轨道,作为国家八大高技术服务业之一,成为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支持。2001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质检总局)成立,同时成立了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认监委)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的成立,对于原技术监督局系统的质检机构来说意义重大,不仅是政策上有了强力的后盾,在各类资质(国家质检中心、CCC指定实验室)和监督性抽查任务方面占据了一定优势,利用这些优势,质检系统的近3000家检验检测机构(地市、县市一级很多是集质检、计量、特检、标准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机构)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在与外资和民营机构的竞争中,始终保持优势地位。这一时期,由于中国“入世”,要兑现“入世”承诺,欢迎外资检验检测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国际上大牌检测认证机构大举进入中国,如SGS(瑞士公证检验行)、BV(必维,法国)、 Intertek(天祥,英国)、DEKRA(德凯,德国)等著名外资机构,在这一时期(乃至更早)都纷纷进入中国市场。这一时期,民营检验检测机构也发展迅猛, 由20年前的凤毛麟角,逐步接近占据半壁江山,2018年,民营检验检测机构已经占总数量的48.72%。这一阶段,我国检验检测市场空前繁荣,竞争空前激烈,一个以国有(事业单位、国企)为主导、民营机构为重要参与者、外资机构为补充的我国第三方检验检测市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日渐成长、走向繁荣。

(五)高质量发展期(2018—):2018年4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市场监管总局)成立,根据国务院赋予市场监管总局的职责(“三定”规定),在延续过去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对全国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管理职责基础上,市场监管总局统一负责完善检验检测体系,推进检验检测市场化改革,规范检验检测市场。2021年9月,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市场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检验检测行业做优做强的指导意见》(国市监检测发【2021】55号)。该文件的出台,代表着国家主管部门致力于引导检验检测机构向市场化、国际化、集约化、专业化、规范化的“五化”道路迈进。文件指出,要着力深化改革,推进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化发展;按照政府职能转变和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性质检验检测机构的市场化改革。文件强调,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围绕质量强国、制造强国、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现代检验检测产业体系,推动检验检测服务业做优做强。

该文件的发布,既是对2001年以来,尤其是2018年以来,我国检验检测市场(机构)进入快速发展繁荣期的一个总结提炼,也是为今后我国检验检测市场(机构) 的高质量发展描绘出了蓝图、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二、我国检验检测市场(机构)

的特点

当前我国检验检测市场(机构)的特点可以用以下五句话简单概括:政府干预力度大、责任也大;市场内卷严重,机构良莠不齐;数量世界第一,但缺少国际知名品牌;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东部发达,西部不足;市场仍有潜力,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具体来说:

一是行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每年机构数、行业产值、报告数量、从业人员等都保持在7%~14%的增速。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向好,作为经济发展技术支撑的检验检测市场(机构)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二是民营检验检测机构逐步崛起,从30年前的凤毛麟角,发展到2021年底,民营检验检测机构数已达30727家,占比59.15%。从业人员、出具报告数量都已经超过全国检验检测市场的一半,营业收入占比40.5%。

三是行业集约化发展势头初现,头部企业越来越多。全行业规模以上(1000万元以上的机构7021家)机构数量只占全行业的13.48%,但营业收入占比达78.93%。5000万以上营收的机构1369家,1亿元以上营业收入的机构579家,5亿元以上营收的机构56家。一批规模大、水平高、能力强的中国检验检测品牌正在加快成长。

四是外资机构数量保持增长,同时,中国的检验检测机构也开始走出去。截至2021年年底,在华取得CMA资质的外资、港澳台资检验检测机构484家,实现营业收入256.37亿,以不到1%的机构占比赢得了6.27%的中国市场份额 。我国5万多家检验检测机构,有440家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其中,以中国检验认证集团(CCIC) 最为突出,CCIC在海外设立有24家子公司(或办事处),业务拓展到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 。

五是检验检测机构在资本市场稳健发展。截至2021年年底,共有94家检验检测机构上市,其中,主板沪市6家、深市创业板10家,深市中小板3家,新三板挂牌67家,其他四板市场8家,创业板、新三板居多。

六是市场参与者成分复杂,类型多样(国企、民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学、NGO)。

七是检验检测市场领域覆盖宽广,涉及面大(既有传统的产品检测领域,也有环境、疾控、机动车安检、刑侦、司法鉴定领域)。

八是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东强西弱 。机构数量前5名的省份为:广东、山东、江苏、河南、河北;营收前5的省份为:广东、江苏、北京、上海、浙江。

九是管理检验检测的政府部门较多,多部门多条块共同管理检验检测市场。市场在资源配置之中起决定作用,但也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这一点在检验检测市场表现得十分明显。


三、我国检验检测市场(机构)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我国检验检测市场(机构)发展整体呈现高速健康发展态势,但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局势的变化,我国检验检测市场(机构)发展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也越来越多,有些还十分严重。机构出具虚假报告的事情时有发生,检验检测市场鱼龙混杂,亟待加强监管 。在疫情面前,很多机构发出生存艰难的感叹,但也有一些机构,主动出击,抓住疫情带来的一些发展机遇,或腾笼换鸟,或增资扩项,勇敢面对疫情带来的挑战。

(一)我国检验检测市场 (机构)存在的问题:

1.检验检测市场准入制度——资质认定(CMA)制度面临上位法调整

我国目前对检验检测市场机构的准入行政许可制度——资质认定(CMA)制度起源于1985年颁布的《计量法》,根据《计量法》第 22 条的规定: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其计量检定、测试的能力和可靠性考核合格。1987年颁布的《计量法实施细则》第 32 条明确这样的考核制度为计量认证。2006 年 2 月 ,质检总局以第86号局长令颁发了《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2015年质检总局163号令进行了修订) ,将依据《计量法》实施的计量认证制度和依据《标准化法》实施的审查认可制度(CAL)合并,统称为资质认定制度, 当时,全国取得资质认定(计量认证)的机构大约 2 万多家。

2017年,《标准化法》修订, 新的《标准化法》取消了关于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可以依法设置和依法授权质检机构的规定,审查认可(授权)(CAL)失去了上位法的支持;2021年国务院下达有关进一步压缩削减行政许可事项的文件当中,正式取消了这一行政许可事项,在这之前,很多省已经自行取消了这一行政许可事项。资质认定的上位法只剩下《计量法》,但《计量法》也一直在修订,最新的征求意见稿中,已经没有了计量认证的提法,一旦发布,对于检验检测市场明确提出检验检测机构必须经过资质认定的上位法将只有《食品安全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对于一般性工农业产品领域,如果失去上位法的支撑,光凭2015年原质检总局的一个163号令(2021年市场监管总局修订),继续实施对全国5万家检验检测机构的市场准入——资质认定,在全国上下强调依法行政的今天,就显得有些尴尬了。

2.资质认定的范围和实施层级出现分歧

根据法律法规规定,资质认定(CMA)分两级实施,国家级和省级,但近些年,很多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做出决定,将资质认定以行政委托方式下放给地市一级甚至下放到区县一级,有的是全部下放,有的是将机动车安检机构资质认定下放,造成资质认定在各省操作上的不统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下放,有的没有下放 。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同一个检测项目,机构申请资质认定(比如罐车、防雷避雷装置、辐射防护、室内空气检测、建筑工程等),有的省受理、有的省就不受理。作为国家依法实施的一项行政许可,全国的要求应该是统一的,面对各地出现的这些问题,市场监管总局(认可检测司)正在抓紧研究对策,希望通过出台CMA目录管理的方式予以规范。

3.检验检测机构小散弱问题严重

根据市场监管总局的统计,截止2021年年底,我国检验检测市场从业机构近5.2万家(51949家),从业人员151万人,平均每家机构不到30人。机构平均产出(营收)787.35万元,人均产出(营收)27万。人数在10人以下的微型机构接近行业机构总数20%,人数在10人到100人之间的小型机构占比接近78%(两个指标合计,小型微型机构占比96.31%,即,5万多家检验检测机构当中绝大多数都属于人员不足100的小型、微型机构)。73.16%的机构服务半径不出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这些数据基本反映了我国检验检测市场当中检验检测机构小、散、弱特征比较明显,集约化程度不够,具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品牌机构不多。

(二)检验检测机构自身发展面临的挑战

检验检测机构发展面临资质、资金、人才、设备、标准、疫情影响等方方面面的挑战:

市场准入和监管方面:目前我国检验检测市场的导向是宽进严管,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CMA)也按照“放管服”改革精神调整了检验检测市场准入要求。自2021年1月1日开始实施“告知承诺”制,即申请机构可以通过自我承诺符合要求,即可先行取得资质认定证书(3个月内再接受资质认定部门的评审考核)。一些领域,如室内空气/环境检测、煤炭检验检测、纺织品检验检测、珠宝黄金首饰检验检测等领域,一般投资两三百万到五六百万即可开办一家满足相关标准要求的检验检测机构,再通过告知承诺获取资质认定(CMA),即可对外出具报告。

放宽检验检测市场准入,给后续市场监管带来巨大压力。尽管市场监管总局成立以来,在治理检验检测乱象方面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但基于目前对5万多家检测机构的“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监督抽查方式,难防漏网之鱼,在生存压力面前,一些机构不惜铤而走险。

行业竞争方面:我国检验检测市场价格竞争到了白热化,一些机构投标报价有的已经低于正常成本。这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严重扰乱了检测市场秩序,价格降低必然带来服务相抵、成本压降,传递到检测流程、规程和耗材的不规范,导致检测质量降低、违规行为难以避免,必须通过政府监管调控、行业自律(行业公约)等方式,避免机构之间的价格战危害行业的健康发展。

仪器设备国产化率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般产品检验检测领域检验检测设备的国产化率不断加快,基本可以满足检验检测的需求,但在一些专业领域 ,国产设备的精确性、安全性、耐用性、品牌力度等方面与国外设备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要与国际知名品牌机构对标比肩,很多仪器还得要进口,如食品和化学领域必须使用到的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气质联用等高精尖分析仪器设备,目前大多还是信赖进口品牌 ,国产的灵敏度较低,可靠性较差,具备条件的机构还是会选择进口设备。

人员方面:现在各检验检测机构普遍感觉到了人才的稀缺。一方面优秀的检验检测管理人才抢手,众多头部检验检测机构对优秀管理人才求贤若渴,高价挖人。另一方面,一线的专业检验检测岗位熟练员工也是机构争抢的对象。第三是跨界人才需求激增,比如汽车检验检测领域,随着汽车产业进入新能源、车联网时代,汽车检验检测对信息通讯、互联网、新能源、金融等跨领域(跨界)专业人才需求近些年逐年增长。

人员方面的另一个挑战来自劳动力成本的上涨。检验检测既是高技术服务业也属于生产性服务业,很多领域,检验检测机构实际成为人员(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力成本的逐年上涨,作为超一线城市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地方的检验检测机构,人力成本更是占据企业成本的相当大比例, 给检验检测机构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

检验检测标准和方法方面:一是很多标准中缺乏关键限量指标和安全要素的强制性标准,以及相关技术法律法规;二是国内的标准与国际通用的标准存在部分差异,考核指标大多低于国际标准导致难以及时适应国际上的产品质量要求,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国产品的出口,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三是目前我国一些产品标准还存在多头归口、部分标准存在标准重叠、内容交叉重复等矛盾,造成标准执行困难和偏差,一些团体标准、企标规避一些质量敏感内容;四是缺乏产品功能性、前沿性技术标准和相关检测方法(如纺织品抗菌指标,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五是国产与进口标准物质之间的差异缺乏权威验证,经常出现同一个检测项目因采用标准物质的差异,国标行标的检测结果与国际标准之间出现明显差异。

疫情影响方面:新冠肺炎疫情持续两年多,给包括餐饮、交通运输、文化娱乐旅游等行业造成巨大损失,业绩断崖式下滑,相对这些行业受到疫情冲击之惨烈,检验检测行业相对没那么严重,但大部分机构普遍业绩下滑,只有一些与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相关的检验检测机构业绩不降反升。对于整个检验检测市场而言,受疫情影响,消费市场低迷,生产企业减产、转产、倒闭 ,检验检测市场收缩减少,检验检测机构生存压力增大,检验检测机构之间的市场竞争愈加激烈。


四、我国检验检测市场(机构)

面临的发展机遇

市场监管总局领导在2022年全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会议上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这是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新发展阶段也是高质量发展阶段,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作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其作用必将得到更加充分的显现。检验检测面临巨大战略机遇,大有可为, 具体表现在:

(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检验检测在促进绿色发展上提供了机遇

中国政府宣布要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国经济将开启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发展模式,未来检验检测产业在循环、可再生、回收再利用等领域发挥技术手段、提供检测,在碳足迹、碳核查等领域中,相关检验检测机构的真实可靠数据是碳核查机构开展相关工作的重要基础,有关检验检测机构可积极做些技术储备,在节能、环保、低碳、有机、碳汇等领域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发挥作用,以应对检验检测产业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挑战。

(二)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为检验检测产业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上提供了发展机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把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整体质量优势。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的提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与民生相关的产品质量最能反映出老百姓对高质量发展的感受,此外,消费品安全、网络安全业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而这些都离不开检验检测的支撑保障。检验检测给产品出具的是“体检证”、给消费者提供的是“安全证”、给贸易双方提供的是“信用证”,助推产品和服务走向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个性化,提升供给质量、提振消费信心,丰富质量的内涵。与计量、标准化并列为三大质量基础设施(NQI)支柱的合格评定(检验检测与认证认可),在未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作用会越来越重要。

(三)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决策部署,为检验检测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作用提供了机遇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将质量强国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全面提升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指出,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检验检测业务,探索推进计量区域中心、国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建设,推动认证结果跨行业跨区域互通互认。《市场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 促进检验检测行业做优做强的指导意见》提出:检验检测机构要聚焦产业发展和民生需求,支持检验检测机构从提供单一检测服务向参与产品设计、研发、生产、使用全生命周期提供解决方案发展,引导检验检测机构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实现“一体化”发展 ,引导检验检测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四)世界经济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发展新变局,为检验检测在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中发挥作用提供了机遇

当前,不管是国内大循环还是国内国际双循环,都存在不少堵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本质属性是传递信任,促进市场循环畅通。通过疏通内外循环堵点,能够更加彰显市场经济“信用证”、国际贸易“通行证”的功能作用。在畅通内循环方面,需要我们围绕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需要加快构建通用互认的合格评定体系,推动社会各方广泛采信,消除区域和行业壁垒,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促进供需对接和产业链供应链贯通,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优势;在畅通外循环方面,需要我们围绕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互认,促进内外贸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相衔接,消除国外贸易壁垒,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推进同线同标同质,促进国际供应链更加畅通,与国内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培育我国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五)《“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十四五”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规划》为检验检测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2021年12月14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的通知》,该《通知》提出,构建现代化市场监管体系,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在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市场秩序综合治理、促进市场循环、服务高质量发展、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多方面,明确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领域的工作措施。2022年8月1日,市场监管总局印发了《“十四五”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规划》,该“规划”提出,突出目标导向,聚焦“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全面提升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水平;围绕“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规范化”发展要求,加快构建统一管理、共同实施、权威公信、通用互认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市场监管总局成立后,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决策部署,加快建设现代化市场监管体系,持续促进基层改革创新,不断提升基层监管能力和水平,这些都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产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六)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保障防疫物资质量安全,为检验检测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2020年初爆发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方方面面受到很大影响,尤其是2022年3月上海出现较大规模的疫情反弹,在西方国家采取“躺平”消极态度应对疫情的情况下,中国政府继续坚定不移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指导各地依法、科学、精准防控,推动检测、转运、收治各环节紧密衔接,尽早实现社会面清零目标。

检验检测机构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一方面,与疫情防护相关的防护产品质量把关,离不开检验检测机构及时可靠的检测服务;另一方面,方舱医院建设、封控区人民生活保障各种物资供应,包括相关区域的消杀灭和环境检测,都离不开检验检测机构科学公正的检验检测数据保障。检验检测作为疫情防控重要的第三方技术类公共服务保障,在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五、我国检验检测市场(机构)

未来的发展方向

市场监管总局成立以后, 在总结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鲜明提出“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规范化”的发展思路。未来我国检验检测市场(机构)将沿着“五化”发展道路,在“政府规范、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框架下,健康有序、优胜劣汰、高质量发展。

市场化方面:在市场监管总局积极引领下,在各级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下,检验检测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后,将通过典型引路、成功示范,引导更多地方更多机构积极采取市场化改革措施,减少政府部门对市场的直接干预,发挥规划引导、政策激励、行业服务等作用,引导从业机构遵循市场运行规律,加快自主发展,做强做优,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在市场化改革方面,原广州质监局在广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下,2016年在全国率先启动质检院市场化改革,从广州质检院剥离出来食品业务,从广州纤维检验院剥离出来纺织服装业务, 在两大板块业务基础上组建了广州检验认证集团(广检集团),由市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责任,委托市场监管局监管,为市管正局级国企。

2016年,浙江方圆二次改革,正式事企分离,浙江方圆集团正式脱离事业单位与企业混在一起的模式、以独立检验检测企业身份走向市场。

2016年7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全省特检机构改革方案,以山东省特检院为主组建山东特检集团,为省管一级公益类国有企业,由山东省国资委管理,成为迄今唯一一家转企的省级特检机构。

2018年8月,大连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大连局下属7个事业单位都脱离市场监管局,组建大连检验集团(后来更名为大连检验检验检测认证集团),为正局级国企,归大连国资委领导。集约化和市场化(转企)一步到位,进军全国市场 。

2018年12月,深圳通过地方法规(市长令),将深圳计量质量检验研究院定位为法定机构。随后,成立了深圳检验检测集团并在华东(绍兴)设立子公司,大力开拓全国市场。 

还有一些市县级质检机构,如浙江海盐标准件检验检测中心、四川泸州质检所、广安质检所先后转企,在市场化发展道路上谱写新篇章。

国际化方面:我国检验检测机构国际化发展道路刚刚起步,未来在走出国门、创出世界品牌、走国际化发展道路上还需要时间和空间。市场监管总局发文指出,围绕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促进检验检测内外相衔接,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拓展多双边合作机制、推动检验检测数据与结果国际互认为重点,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加强国际相关制度、标准和技术的跟踪研究。支持国内机构拓展国际业务,鼓励检验检测机构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办事处,通过合资、并购等方式加强海外布局。鼓励检验检测机构开展“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培训、实验室共建、实验室间比对、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等业务,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专业化发展方面: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是以技术为手段、以能力为保证的高技术服务业。与产业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趋势相比,我国检验检测机构在专业能力上还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一些检验检测领域存在“检不了、检不快、检不准”的问题,国产检测仪器设备还面临“卡脖子”的现象。需要加快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推动行业做优做强。在专业能力上,积极引导从业机构聚焦主业做专做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升创新研发能力。形成核心竞争力,尤其要支持中小机构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聚焦专业领域深耕细作,成为专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在管理能力上,积极引导从业机构建立健全内部管控体系,加强管理诊断,以问题为导向提高方案策划、资源管理、质量控制等综合管理水平,补足管理短板。

集约化发展方面:集约化是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检验检测机构集约化整合改革方案,对隶属于不同部门的检验检测机构进行重塑性改革。

2018年以来,辽宁、江西、北京、内蒙古、山西、湖南等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事业单位性质的检验检测机构集约化整合方案,组建了大型检验检测中心(保留正局级或副局级事业单位性质)。

2022年5月,河南省改革方案出炉,将河南省市场监管局下属10家技术机构合并,并吸纳其他部门的7家检验检测机构进来,组建河南省检验检测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豫检集团,正局级),同时组建了一个河南省计量标准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作为副局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与集团一体化运行。

上述这些地方的改革举措,势必在全国形成示范效应,带动更多地方加快对检验检测机构的改革,组建区域统一的检验检测中心,通过行政决策方式,实现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和业务重组,实现强强联合,打造民族检验检测机构品牌,改变检验检测机构小、散、弱局面。

规范化发展方面:市场监管总局成立4年来,在监管上持续发力,坚决整治行业乱象,初步形成了行业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累计检查检验检测机构6.4万家次,查处违法违规案件1.1万起,撤销、注销1043家检验检测机构资质。其中,2021年全国共检查检验检测机构1.93万家次,查处违法违规案件4620起,注销、撤销167家检验检测机构资质。尽管市场监管总局对虚假报告零容忍,每年都采取严厉监管措施,但个别检验检测机构越红线出虚假报告的行为仍然时有发生。近年来,随着网购的兴起,网上售卖(伪造的)假报告行为也显露泛滥苗头。这一方面是检验检测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很多领域同质化竞争、低价恶性竞争所导致,另外一方面就是行政监管力度一般不如刑事追责力度大,机构(个人)违法成本低,监管问题始终突出。如何引领行业规范发展,如何提高监管的有效性,监管部门要有新思路、新举措。要从过去主要靠行政执法、专项整治这些治标手段,从业机构合规经营这些底线要求上,向信用监管、智慧监管方面发力。

除了上述“五化”的发展之路,未来检验检测市场(机构)在数字化、平台化、品牌化和公益化方面也将大有发展:

数字化方面:21世纪经济社会迈入数字经济时代,以数字(数据)为代表的网络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迅速发展,网络技术4G时代向5G时代跨越,未来的各行各业都将因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到来而改变。在可以预见的未来10到20年,我国检验检测产业线下传统的抽样(送样)到实验室的检验、出具检验报告的检验检测商业模式,将来很可能会因为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远程检验、共享检验、无人化检验等未来商业检验模式将会逐渐兴起并成为传统检验商业模式的颠覆者。在大数据时代,检验检测将不仅是靠数据说话,更是靠数据生存 。

平台化方面:未来几年,在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双管齐下努力下,我国检验检测机构将在同城同业检验检测资源整合、打造公共服务平台上有较大的突破。一方面是品牌大机构发力,整合同城(同区域甚至全国)同业资源,打造某一领域的检验检测社会共享平台,实现资源、数据共享。另一方面,也可以是在政府出面协调支持下,打造区域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检验检测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创建、整合、提升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平台,解决跨行业、跨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为上中下游完整产业链条提供检验检测技术服务,保障企业、销售方(包括平台)、消费者各方合法利益;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成为企业的智库和研发创新平台、消费者的科普和信息获取平台、监管部门的政策发布、标准制修订和行业共治平台、高校及科研机构与企业的互联互通平台、行业创新、创意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平台。平台将强化社会公益属性,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品牌化方面:国家鼓励检验检测机构依法进行商标注册、品牌保护,不断提升检验检测行业品牌意识、价值和形象。着力扶持、培育一批技术能力强、服务信誉好的检验检测机构成为行业品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公信力,推动形成检验检测国际知名品牌。鼓励龙头机构做强做大,培育具有国际影响的知名品牌,打造行业内的头部企业,形成拳头效应。大型检验检测机构将逐步形成自己的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品牌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这些品牌机构以其较强的社会公信力和检验检测服务能力使其可以为客户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检验检测服务,也将更多地参与到政府部门监督抽检等大型检验检测活动中,在增强盈利能力的同时将进一步提升自身公信力和技术能力,形成良性循环。未来形成品牌的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检验检测行业整体集中度将不断上升,行业集中度不断上升,会出现头羊企业,行业“小散弱”的状况将得到一定扭转。 

 公益化方面:一方面是一部分不愿意转企或不满足转企条件的事业单位性质的检验检测机构将定位为公益一类机构,强化其社会公益属性,突出其政府公益实验室地位,退出商业检验市场,不参与市场竞争性业务,仅承担政府公益性科研性项目;资金和设备投入上,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积极吸纳社会各方的援助、赞助。对于中西部地区财政紧张的地方,可适当允许部分公益类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化运作,参与部分政府招投标的检验检测项目,以获取必要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市场竞争类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鼓励其逐步走公益化发展道路,机构盈利不用在股东分红,而只用于事业发展 。良好的社会形象是企业发展的土壤和根基,未来社会,公益事业离不开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企业的支持,检验检测机构注重公益方面的作为,也是打造企业形象和品牌的重要一环。